跳到主要內容

與美多「牙齒印」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8日 08:59
2011年01月28日 08:59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前總幹事巴拉迪今次高調回國參與示威,雖有趁機撈政治資本之嫌,但從示威運動的角度來看,他的現身,確可讓反對陣營有一位具國際聲望的領袖,有助爭取西方支持。然而他能否獲得美國大力擁抱,卻難斷言。雖然巴拉迪外交經驗豐富,是一位開明派政治人物,肯定不會讓激進伊斯蘭勢力抬頭,可成穆巴拉克之外另一個打交道的選擇,但他過去與美國有不少「牙齒印」,在伊拉克和伊朗問題上,都跟華府唱反調 。另外,他是否真能獲得埃及廣大草根民眾擁戴,也有待觀察。

對兩伊立場相左 美有戒心

巴拉迪1942年生於埃及,1960年代進入埃及外交部,長年駐外,1980年代加入IAEA,1997年當上主席。然而在伊拉克薩達姆政府是否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以至伊朗和朝鮮核問題上,他都與美國意見相左,小布殊政府甚至曾在2005年企圖阻撓巴拉迪連任主席。本月初他還批評一些西方國家在伊朗核計劃問題上誇大其威脅,又指西方一再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使得IAEA與伊朗之間的諒解受到破壞。這些都可能令美國對他有戒心。

長居國外 被質疑不識民生疾苦

另外,巴拉迪長期遠離埃及,也可能令一些民眾質疑他是否真的認識民生疾苦。巴拉迪多年來都居於國外,但自從他2010年2月首度重踏故土後,便展露出政治野心。他成立了一個鬆散的反對派聯盟NAC,聲言希望它能成為「改革的工具」,惟過去幾天的示威,其實主要是由另一個名為「4月6日青年運動」的反對派聯盟發動。巴拉迪本人直至昨天亦沒有參加近期的示威,儘管他在twitter曾留言支持。另外,NAC內既包括一些自由派政黨、知識分子,也包括來自穆斯林兄弟會的伊斯蘭保守人士,能否維持團結,也是一個關注點。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