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編按﹕本報在倫敦的政府檔案館(Public Records Office)翻查近年解封的機密檔案,包括港英政府上報政治形勢、民情評估、受注意人士動向等「小報告」,從中可窺探司徒華在當時香港政治版圖上的位置,重溫華叔當年如何開拓從政空間,建立實力,以備其後大展拳腳。
文憑教師事件 宗教領袖調停
司徒華領導教師運動多年,多次親身與建制中人交手,但並非始終保持對抗關係。無獨有偶,其早年政治生涯兩場大仗,都碰上政府高官姬達(Jack Cater,1922-2006)。
1973年,文憑教師事件首兩次罷課後,雙方劍拔弩張,港府派出新聞司姬達與司徒華在中環七重天餐廳私下會面,由新聞處長曹廣榮隨同翻譯。姬達表示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但不能被迫就範,破壞威信。在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徐誠斌、聖公會港澳教區主教白約翰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汪彼得三大宗教領袖調停下,司徒華與姬達展開談判,政府讓步由「五三三」方案改為「三二二」,最後由薪酬受到影響的教師公投通過,事件得以解決。
1977至78年發生金禧事件,姬達已調任廉政專員,負責調查金禧中學校方轉移款項案件。當時司徒華曾與姬達會面,由余黎青萍翻譯,他警告政府要好好處理,否則會釀成大事件。
兩度交手,司徒華據理力爭,姬達則秉公處理,雙方都務實而願意妥協,算是和氣收場。司徒華經歷兩場大仗,開明理性而堅定的路線愈來愈成功,其後成為議會元老;姬達則官拜布政司,一生政績由鎮壓六七暴動至領導創立廉署,雙方在朝野各自大有發展。
爭教師薪酬 晤徐誠斌13次
而與徐誠斌的交情,也是司徒華另一宗從政初期的美事。文憑教師薪酬事件期間,徐誠斌是作為中間人的宗教領袖之一,他向司徒華解釋,政府找姬達來商談是有誠意的表現,勸他好好談。到姬達表明政府不能示人以弱,要求司徒華一方先取消第三次罷課,並保證若政府不答應要求,則支持長期罷課。司徒華一方同意取消罷課,造就最後達成協議。
事件期間,司徒華與徐誠斌面談13次之多,可見其非一般的教會領袖作風。徐誠斌在30年代於上海參加左翼文藝運動,辦雜誌刊登過瞿秋白的名篇《多餘的話》。抗戰後歷任重慶英國總領事館、馬來西亞公署,其後才來香港。徐與司徒華志趣相投,談起金禧事件,司徒華曾表示若徐誠斌當年仍在生,應會處理得較好。
立場溫和理性 奠堅實基礎
70年代初的香港,在港英治下政治空間仍小。司徒華以溫和理性的立場不為政府所忌,抓緊工會路線而提防意識形態先行。麥理浩在78年一份政治形勢報告中說﹕語文運動讓本地壓力團體在政治風險甚低的情况下爭取發展,司徒華在教協草創階段也捉緊據理力爭的策略,暫避險峻的極左極右之爭,在大小戰役中逐步打造群眾基礎,為其後風雨飄搖的八九十年代政治風雲打下堅實基礎。(完)
明報倫敦特約記者 洪磬
英倫解密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