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三十晚,家家戶戶吃團年飯,但對於85歲的盧惠波來說,一家吃團年飯卻是遙不可及的事。經歷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淪陷的日子,戰亂後家散人亡,尋親七十載,他只有一個希望,就是與弟妹共敘天倫。可是,昔日記憶變得七零八落,弟妹生死未卜,他終日以淚洗臉哭盲眼睛,今晚的團年飯,也只怕孤單空等。
「一家七口都無晒,得返自己一個,死咗去算……」右眼患有白內障的盧惠波(現改名為盧明),無兒無女,1996年妻子去世後,獨居藍田德田邨。每逢佳節倍思親,手執昔日舊照,卻無一是全家幅,腦海中對於摯親的記憶,就如他眼前所見的變得模糊,「家發夢,夢見他們(家人),始終都夢不見容貌。」
一家七口 料死剩弟妹
原籍南海的盧惠波,1938年日軍進佔廣州之時,隨母親與3名弟弟逃難來港,與父親會合,居於銅鑼灣波斯富街2號的板間房,屋內雖僅得一個牀位,但一家六口齊整平安。家中地方淺窄,盧惠波與二弟後來搬至燈籠街26號的叔父家,孻妹盧愛金於1940年出世,但家貧無錢醫病,只好把她送到聖保祿醫院待人收養,自此一家分散。
被人拐帶 走3日3夜回港
「後來日軍打到香港,老竇在船廠的工作沒了,阿媽去做泥工,怎料中蛇毒,連腳都被鋸掉。無錢無屋租,一家搬去大坑附近木屋區瞓騎樓底,又無得食,真係好慘。」淪陷間慌忙逃亂求存,兩名弟弟食死老鼠中毒致死,當年14歲的盧惠波與10歲的「阿五」盧志波分別被人拐帶,自此與家人別離,「那人帶我到(內地)淡水想將我賣走,我見狀就偷走……沿着公路走,走到東莞被一名老婦收留。」
1945年戰後和平,盧惠波徒步3日3夜回港,從親友口中得悉父母已離世,弟妹下落不明。驚聞噩耗,一家重聚的心願瞬間破滅,他終日以淚洗臉,「哭到連眼都壞掉,哭盲眼了。」每天祈求與志波及愛金重聚,但當年愛金於聖保祿的入院紀錄已被銷毁,尋人的希望,只好集中在志波身上。
盧惠波坦言與「阿五」最有緣分,兄弟情深,當年二人戰亂的經歷,至今仍念念不忘。「我和阿五去輪飯,突然日本仔打到嚟,要炸毁金鐘,我們走到漆黑一片的防空洞,後來炸了灣仔,我們才避過一劫。」多年來,他定期到大坑打探弟妹消息,等了70個年頭,都是有緣無分。
大坑蓮花宮前 憶昔日舊居
去年5月,盧惠波登記香港紅十字會尋人服務,期望在有生之年與家人重聚。紅十字會了解個案後,先後去信政府部門及私人公司、登報尋人、翻查資料庫找相似個案,經過8個多月仍無音信。站在大坑蓮花宮前,回望昔日所居的舊址,人面全非,眼泛淚光的盧惠波只有一個心願﹕「不論(弟妹)在生與否,都想得到一個答案。」
明報記者 陳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