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埃及危機引發的即時市場波動昨已消退,匯控分析師昨更稱經此一役,投資者是時候在埃及股市「執平貨」。但無論如何,危機已令國際投資者重新關注新興市場的政治風險,以及中國等發展國,會否在糧價油價持續上升下,為了加緊維穩,而採取激進的經濟措施抗通脹抗失業,加劇國際經貿矛盾。
假設政權長存 投資者押錯注
環球投資者近年關注發達世界(例如「歐豬國」)的風險,遠多於發展中國家,但埃及的變局,令新興市場政治穩定的假設,一夜間遭到質疑。分析師甘斯克(Michael Ganske)說﹕「新興市場投資者本來就不應忘記有可能發生這種事。他們看埃及這類國家,就只看經濟數字——那確實不錯——然後假設政權將長存。他們押錯了注」。非洲另一新興市場科特迪瓦,就因為選舉政爭不休,弄到周一宣布無法如期償還主權債務利息。
埃及及突尼斯民眾運動,預料將令其他發展國領袖為了鞏固政權,而考慮加強糧食補貼、「派糖」大灑金錢討好民眾、資本控制等措施,去防止動盪。這將引來巨大連鎖經濟效應。政府增加開支,國債投資者肯定不滿意,股市和外匯投資者則必然擔心資金因收緊管制措施而難以調走。
阿爾及利亞政府因擔心糧價急升引發社會動盪,已宣布增加在國際市場的糧食購買,既可令國庫消耗增加,也助長國際糧價再升。投資者也關注,面對通脹困難的土耳其和肯尼亞最近明明應該加息,但卻因國內政治原因,反其道而行減息。
華人分析師歸咎美QE2
不過摩根士丹利的獨立經濟分析師Andy Xie,則從中國角度出發,質疑美國寬鬆印鈔「才是導致突尼斯和埃及起亂的原因」。他指出,糧價和能源價格在去年聯儲局提出量化寬鬆主張後開始上升,絕非巧合。他指出,即使動盪沒有蔓延到沙特等產油大國,但單是這些國家動盪風險增加,已足以推高油價,結果將令美國以至全球復蘇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