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在的埃及,就像1979年親美巴列維王朝瓦解前的伊朗,事態發展勢必影響整個中東以至國際權力天秤。《華爾街日報》助理執行總編輯Gerald Seib便從歷史角度分析指出,中東過去60年歷史發展可分為3階段,首階段以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1952年領導埃及革命開始;第2階段則在埃及和阿拉伯盟友1967年跟以色列戰爭失敗後開始;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則開啟了第3階段。埃及近周的事態,可能開啟中東戰後歷史第4階段。
納賽爾聯合阿拉伯民族
納賽爾領導的革命有劃時代意義,不僅在於他以軍人統治,取代了阿拉伯傳統君主制,更在於他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主張。他視自己為阿拉伯世界領袖,把阿拉伯各國聯合起來,打着復興阿拉伯旗幟,對抗以色列。但埃及跟阿拉伯盟友在1967年跟以色列的戰爭中戰敗,令阿拉伯民族主義受質疑,阿拉伯世界亦進入反省的時期,尋找新路向。
阿拉伯戰敗分化兩條路線
12年後,伊朗爆發革命,開啟另一時代。雖然伊朗並非阿拉伯國家,卻滋生伊斯蘭統治可取代阿拉伯民族主義理念。這兩套理念並不相容。而穆巴拉克等傳統世俗阿拉伯領袖,則選擇專制集權來鞏固統治。
埃及大規模反政府運動可能宣告了第4階段的開始。埃及向來是阿拉伯世界的心臟,對中東影響甚大,若穆巴拉克和平交出權力,並以公平選舉方式選出下任領袖,結束強人專制,那對阿拉伯世界意義重大。但埃及到底會走向世俗民主,還是走向反西方的道路,對地區及美國的影響如何,那可能要數月,甚至是數年才能知道具體的結果。
伊朗革命世俗左派牽頭
埃及最近的大規模示威,令不少評論聯想起1979年的伊朗革命,美國以色列都恐怕親西方強人穆巴拉克下台後,會導致反西方的激進伊斯蘭主義抬頭。就像現時埃及一樣,伊朗革命一開始時方向並不明朗,最初掀頭示威的,是伊朗世俗左派勢力而非伊斯蘭教士霍梅尼,首任總統巴尼薩德爾(Abulhassan Banisadr)亦是經濟學家及人權活躍人士,惟推翻巴列維王朝後數月,伊朗經公投才決定成立伊斯蘭共和國,稍後再制訂伊斯蘭憲法。直到巴尼薩德爾跟霍梅尼反目,1981年遭國會彈劾下台,伊朗才明確由宗教勢力主導。
目前美國也是擔心,像穆斯林兄弟會一類的回教力量,會在變天後逐步奪過權力。美國目前放眼的,正是如何塑造後穆巴拉克時代的政治過渡,避免重蹈當年在伊朗的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