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評論都將目前阿拉伯世界的示威浪潮,與1989年「蘇東波」(蘇聯東歐變天)作比較。雖然同樣是民主運動,但現在的「中東波」,跟「蘇東波」卻有一大不同,就是前者背後隱含的反美情緒,後者則是隱含親美反蘇的情緒。路透社的分析便指出,除了軍隊角色關鍵外,無論是中東波還是蘇東波,一大特點就是在人民力量面前,被國民視為外國強權傀儡的專制者,比強調走獨立自主路線的專制政權,面對更大的倒台風險。
中東波反美 蘇東波親美
在1979至2005年間任職美國眾議員的弗羅斯特(Martin Frost),曾任眾院東歐專責小組的主席,見證東歐變天。他認為蘇東波跟中東波異多於同——美國長年與蘇聯東歐異見人士合作,從來無意見到共產政權繼續掌權,推動東歐變天的領袖,都視美國為朋友;但美國在中東卻為了國家利益而長年跟專制政權合作,甚少與反對派接觸,任何由反對派新上台的民選政權,都必懷疑美國,即使長遠肯合作,短期內也不可能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
敘利亞總統向美說不贏民心
路透社引述分析家稱,面對人民起義,專制政權的倒台風險大小,似乎也與他們是否向來強調本國為先而非外國勢力爪牙的形象有關。雖然突尼斯與埃及示威表面上都不涉外交事務,但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是著名西方盟友。同樣情况也出現在也門和約旦。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卡羅瑟斯(Thomas Carothers)說﹕「穆巴拉克是阿拉伯其中一個最反美社會的最親美領袖,這是麻煩根源之一。」
敘利亞、利比亞和蘇丹的專制政權都堅稱,他們可免疫於中東波。雖然說法可能只是一廂情願,但卡羅瑟斯認為也非全無道理。「當我們評估一個政權倒台的可能性,我們不能只問軍隊會否開槍鎮壓,還要問他們到底還有否其他認受性(legitmacy)基礎。」他以敍利亞為例,指出儘管經濟差兼統治專制,但總統巴希爾(Bashar al-Assad)「至少仍向美國以色列說不,他向公眾推銷的就是頑強不屈,而這點甚成功」,同樣道理也適用於伊朗和古巴。
路透社指出,東歐共產國崩倒,除因經濟差,還因沒有認受性(向被視為蘇聯傀儡),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顏色革命(2003及2005年)成功,亦與前政權太親俄有關。沒有依賴外國強權的專制國,也不會像現今穆巴拉克般,在行動上受制於外國壓力。無論是中國八九民運或2009年伊朗鎮壓示威,西方都無施壓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