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為中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確定基調的中共十七大五中全會上,胡錦濤要求「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此前,他在中央黨校的一次對省部級幹部的講話中,連續50次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然而,各地的「十二五規劃」仍在不切實際地追求GDP翻一番。
早前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提出:「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作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用控制能源總量為GDP盲目擴張釜底抽薪。
能源消費第一大國 污染嚴重
從1982年起,中共中央就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能源和環境稟賦限制,一次次強調「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29年來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增速一直超越GDP的增速,造成中國的能源消耗直線上升,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能源消費第一大國,由此也使中國成為空氣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嚴重的國家,成為全世界批評的靶子。但是,各地政府依然對國家的處境不管不顧,我行我素,自說自話,繼續追求所謂「高強度、超常規」的GDP瘋狂增長,直接挑戰國家「十二五」經濟發展「調結構、促轉型」的主題主線。
地方強求GDP增長 無視國情
31個省市區相繼公布了「十二五」規劃建議,其中多個省區明確提出GDP總量或人均GDP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10%至15%,其中,黑龍江、廣西、貴州、河南、江西、安徽、山西、福建、雲南甚至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實現GDP總量或人均5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
還有一些省市提出了「數量型」發展目標,經濟增速定位在8%至13%。海南省提出,今後5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江蘇確定「十二五」全省經濟年均增長10%左右。薄熙來在重慶提出「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的「五個重慶」,沒有提GDP,受到全國稱讚。但是,重慶市長黃奇帆卻提出,到2015年,重慶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年均增長保持在12.5%左右,人均GDP翻一番,達到8000美元的目標。
2010年11月全國都在為完成「節能減排」目標而不得不「限電停產」,即便如此,佔中國一次能源70%的煤炭僅當月從主要港口的發運量就為4964萬噸,按年增長32.2%;其中供國內4850萬噸,按年增加了1279萬噸,增長了35.8%;當月煤炭還進口了1388萬噸,按年增長9.72%。
央企盲目擴張 只求做大做強
根據一些機構提供的資料,2010年全國煤炭消費增加了16%。2009年中國消費原煤30.5億噸,按年增加16%就超過35億噸。新增的4億至5億噸煤炭,已將北方主要運煤通道,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全部塞得滿滿的,年運力5000萬噸的「大秦鐵路」運力已經擴建到了4億噸。11月京藏公路為了運輸煤炭大堵車上百公里,為了運輸如此大量的煤炭,中國不得不進口大量石油,用高品位稀缺的柴油大規模、長距離、高強度地運輸低品位的煤炭,使中國石油需求急劇上升,2010年1至10月,進口按年增長了19.5%,對外依存度超過55%。如此發展,煤炭在哪裏?運輸通道在哪裏?運煤的石油在哪裏?環境空間在哪裏?
不僅是各地方政府不切實際地盲目追求「高增長」,央企們也跟着「大幹快上」。國家電網提出為了5年將投資5000億建設「特高壓電網」,一些央企也在盲目擴張,追求高速膨脹,一味強調「做大做強」,不講效益,不計環境資源壓力,不顧大局。將自己企業的利益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只關注「發展」,不考慮「科學」。與各省區和各大央企增加GDP與「做大做強」的熱忱相比,在對於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的新指標的態度上卻都在推三委四,強調困難。
國際注視能源減排 壓力巨大
張平在能源工作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規勸大家,在確定經濟增長目標時,要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既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同時也要考慮能源、資源的承載能力。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敞着口子用能源,各省要考慮能源、環境、水、土地等資源約束,合理制定「十二五」發展指標。
目前,全世界都在等待中國正式公布「十二五」的節能減排新指標,單位GDP能耗是下降16%,還是再下降20%,中國政府承受着巨大的國際壓力。顯而易見,讓各地的封疆大吏和控制國家資源於股掌的「共和國長子」們為國分憂並非易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已經成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戰略「着力點」,成為中央政府轉變增長方式的「硬約束力」。
地方政府和央企必須在不增加或有限增加能源消費總量的前提下,實現GDP增長和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張;如果做不到,就要被約束,就要被不惜代價地「限電停產」,就要被「摘烏紗帽」。用總量控制,將地方政府和企業逼入正途是實現「調結構,轉方式」的唯一的辦法。
當然,能源總量控制並非易事,不僅會得罪地方政府和央企,在具體實施中也會面臨諸多困難和阻力,但是如果不能就此下定決心使用這一「武器」,「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會成為歷史的笑話。共產黨執政到今天,還從未有一個這樣的戰略目標未能實現,中國必須直面這場硬仗,這是全世界的期待,也是歷史的責任。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 首席資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