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5個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營辦機構,分別獲得1450萬元撥款(其中250萬元是一次過服務開展費),營辦為期3年的食物銀行,營運方式「自由發揮」,機構如何入貨、派出多少食物、是否接受社會人士捐助等,都會影響計劃的效能,計劃營運21個月以來,聖雅各福群會的「眾膳坊」使用了撥款302萬元,多達1.1萬人受惠,是用錢最少卻最多人受惠的機構。
兩成食物來自捐贈
聖雅各福群會的「秘訣」,不外乎開源節流。眾膳坊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機構在開源方面積極尋求捐助,包括資金及實物捐助,兩成派出食物便來自捐贈。踏入機構位於大坑西的貨倉,數十個麻包袋內裝滿白米,估計有逾百公斤,全是農曆新年前的捐助品。
受助人的食物包會有一周的食物,包括3公斤米、7個「可拌飯」罐頭及7份麵條,吳雯賢表示,機構視乎捐助所得的食物及服務對象,在食物包加入麥皮、餅乾等乾糧,短期內會加入食油。
大批入貨 原有倉庫儲糧
至於節流,眾膳坊每次入貨均向不同批發商「格價」,每次訂購大批食物,而批發商也不會過分加價,以免損失長期客戶。眾膳坊的食物都放在地區中心原有倉庫,只在荃灣區租用教會一個地方存貨,盡量節省租金。不過,由於服務受眾包括離島區,每運送一箱食物需額外付50元運費,對成本有一定壓力。
天糧網租商場存貨增成本
另一邊廂,由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營辦的「天糧網」使用撥款最多,有562萬元,卻只有6000多人受惠,是平均每月每名受助人成本最高的機構。負責人陳麗雅表示,機構一直按政府撥款作預算,在預算內購買食物,平均每人每周的預算為200元,費用悉數以撥款支付,捐助所得會用在機構另一個長期食物銀行計劃,故計劃所用的政府撥款較多。
「天糧網」派發的食物包除白米、罐頭和麵食,亦有雞蛋、食油、乾糧,陳麗雅表示,機構平均每月入貨一次,約兩至三個月重新格價,其間供應商加減費用,均會「入住貨先」,機構亦會為伙伴機構中央統籌食物來貨及儲存,但由於地方所限,機構需在屋邨商場租用舖位做貨倉,直接增加行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