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提起國貨公司,總會想起彌敦道旁巨大的裕華招牌。裕華國貨踏入第52個年頭,近年化整為零,陸續把大部分旺區店舖租出,改開小型中成藥專門店,堅持民族特色之餘,亦不再只賣國貨。高級經理蘇兆永不諱言,面對租金壓力,「零售業愈來愈難做,收租的愈來愈好做」。
裕華董事副總經理李潤基說,因應市場調整策略,公司引入了新元素,如把中山裝融入西裝款式,又兼賣外國進口服裝、低碳綠色食品等。近年總店更引入時裝店佐丹奴、按摩椅品牌OTO等,李潤基說此舉可補充國貨的欠缺,滿足消費者需要之餘,亦不會影響國貨銷路。
創立於1959年的裕華國貨在本港設有16間店,除佐敦總店與尖沙嘴栢麗大道的旅遊用品店外,其餘14間為小型中成藥專門店。蘇兆永指舖租近年升幅達7至60%,幸好裕華有一批忠實擁躉,即使搬舖亦有人繼續支持。
商會﹕國貨已非國貨公司專利
昔日的國貨店標榜售賣「百分百國貨」,惟港九百貨業商會會長林振永表示,面對競爭,大型國貨店也要兼賣其他國家產品,加上近一兩年商舖租金以倍數上升,對國貨業有很大影響,部分國貨公司便索性把自置店舖出租,形容「部分舖位出租比自己做還好」。
他直言對中興國貨結業感可惜,「國貨公司執一間,少一間」,又指近年大部分商品已經轉到內地加工,變相任何人也可購入國貨,買國貨不再需要專程到國貨公司。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