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蘋果日報】其實可能沒有意義。不過當兩年前有人目睹「特朗普」與「金正恩」在香港地鐵同一車廂內「面左左」,卻又在走出中環地面時,即時緊靠並行而談笑風生,那已經預視,一切美韓複雜拉鋸,在香港都可以成為一場場模仿戲謔,懶理真人會是美國總統抑或北韓領袖。
是故當粵劇名伶龍貫天與陳鴻進宣傳,會把特朗普和金正恩如上身演出的時候,香港人未必會覺得少見多怪;然而仍有驚喜的是,演出會以粵劇進行,亦即唱作打都不是美式或韓式傳統,而讓人期待那種港式/中式錯配,會否更像另有所指,直指向沒有在台上出現的國家領導人?
遠的先不說,卻可見模仿特朗普或金正恩,本來不是新鮮事;這並非指被扮對象,而是「模仿」本身,就非常「歡樂今宵」—90後未必聽得明白,就可以想像近年大台「福祿壽」要三人組扮鬼扮馬的演出。這些演出,內容其實不重要,反而是看演出者如何以被扮對象的神情、小動作以及說話方式等等,放大細節,亦隨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去諷刺這個人物。印象最深的,不是李思捷扮四大天王卻忽然彈出星爺,而是王祖藍不靠化妝扮梁振英,聲線語氣甚至眼神皺紋都維肖維妙,而三翻四次口掛「五千萬」更教人捧腹!
逃避戲謔式搞笑
說是《歡樂今宵》,因為這個自大台開台而做足近30年的綜藝騷,本身就有很多模仿環節,而盧海鵬更是表表者,相信如果今天要他分飾特、金二人,也難不到他—不過值得追問的,卻是為何如此模仿節目與藝人越來越少,可同時粵劇做手的特、金二人組又可以成為話題?
答案難以否認,是香港娛樂即便開宗明義製造歡樂,卻越來越逃避戲謔式搞笑—那本來就是要笑娛樂藝人或政治人物,以讓小市民即便「高攀不來」,都覺開懷。80年代英國節目《Not the Nine O'Clock News》,正是由當年未演Mr. Bean的Rowan Atkinson,偶扮戴卓爾,既笑查理斯,而讓英國人在不滿現況下稍稍釋懷。所以《歡樂今宵》如出一轍,以模仿環節為社會出氣,博香港人一粲,卻間接地幫了港英政府一把,讓大家寧願坐在電視面前歡樂,卻懶理政治。
因此今日有普通人扮特、金二人在街上「橫行」,更有名伶把二人搬上舞台,卻當然不為政治服務,不過卻隨時教人想到,在內地連小熊維尼也要被禁的國度,接壤的香港也距離這種「不苟言笑」大勢不遠。是故粵劇特、金二人雖然仍未正式在舞台上映,卻已成之香港意義,以見他們一切,縱不必然與香港娛樂有關,然而那教人回憶昔日藝人模仿扮嘢的娛樂風光,難免是對過去的開放自由感到緬懷,而同時為今天創作空間深覺隱憂。
近日兩位伶人落力宣傳,可是他們的粵劇功架,始終暗藏奇詭錯配,而總覺着那應配到愛國教育的中國語境,或更事半功陪—關鍵只在,有些領導笑不得。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9年3月12日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是故當粵劇名伶龍貫天與陳鴻進宣傳,會把特朗普和金正恩如上身演出的時候,香港人未必會覺得少見多怪;然而仍有驚喜的是,演出會以粵劇進行,亦即唱作打都不是美式或韓式傳統,而讓人期待那種港式/中式錯配,會否更像另有所指,直指向沒有在台上出現的國家領導人?
遠的先不說,卻可見模仿特朗普或金正恩,本來不是新鮮事;這並非指被扮對象,而是「模仿」本身,就非常「歡樂今宵」—90後未必聽得明白,就可以想像近年大台「福祿壽」要三人組扮鬼扮馬的演出。這些演出,內容其實不重要,反而是看演出者如何以被扮對象的神情、小動作以及說話方式等等,放大細節,亦隨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去諷刺這個人物。印象最深的,不是李思捷扮四大天王卻忽然彈出星爺,而是王祖藍不靠化妝扮梁振英,聲線語氣甚至眼神皺紋都維肖維妙,而三翻四次口掛「五千萬」更教人捧腹!
逃避戲謔式搞笑
說是《歡樂今宵》,因為這個自大台開台而做足近30年的綜藝騷,本身就有很多模仿環節,而盧海鵬更是表表者,相信如果今天要他分飾特、金二人,也難不到他—不過值得追問的,卻是為何如此模仿節目與藝人越來越少,可同時粵劇做手的特、金二人組又可以成為話題?
答案難以否認,是香港娛樂即便開宗明義製造歡樂,卻越來越逃避戲謔式搞笑—那本來就是要笑娛樂藝人或政治人物,以讓小市民即便「高攀不來」,都覺開懷。80年代英國節目《Not the Nine O'Clock News》,正是由當年未演Mr. Bean的Rowan Atkinson,偶扮戴卓爾,既笑查理斯,而讓英國人在不滿現況下稍稍釋懷。所以《歡樂今宵》如出一轍,以模仿環節為社會出氣,博香港人一粲,卻間接地幫了港英政府一把,讓大家寧願坐在電視面前歡樂,卻懶理政治。
因此今日有普通人扮特、金二人在街上「橫行」,更有名伶把二人搬上舞台,卻當然不為政治服務,不過卻隨時教人想到,在內地連小熊維尼也要被禁的國度,接壤的香港也距離這種「不苟言笑」大勢不遠。是故粵劇特、金二人雖然仍未正式在舞台上映,卻已成之香港意義,以見他們一切,縱不必然與香港娛樂有關,然而那教人回憶昔日藝人模仿扮嘢的娛樂風光,難免是對過去的開放自由感到緬懷,而同時為今天創作空間深覺隱憂。
近日兩位伶人落力宣傳,可是他們的粵劇功架,始終暗藏奇詭錯配,而總覺着那應配到愛國教育的中國語境,或更事半功陪—關鍵只在,有些領導笑不得。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9年3月12日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