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有看中醫經驗的人可能經常聽到「脾胃」兩字,彷彿很多病都跟脾胃有關係。事實上,歷代醫家都很重視調養脾胃,認為脾胃功能失調可引發很多全身症狀。
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食物進食後入胃,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將飲食物運輸到脾。經過脾的運化產生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輸佈至其他臟腑,然後散佈全身。同時將代謝的糟粕排出體外,維持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和九竅的功能正常。因此,脾胃在代謝當中扮演樞紐的作用。
脾胃病發原因有虛有實,飲食失節,過飢過飽、過食溫熱或生冷食物都可能加重脾胃功能的負擔,長久以來損傷脾胃正氣。此外,情志不暢亦是常見病因,情志鬱結,心火太盛亦可損傷脾氣元氣。
脾胃病的表現不限於腹痛、大便等問題,由於脾胃不能正常運化精微,上不能滋養心肺,下阻礙肝腎運作,可以導致全身的氣血精津不能流通。如脾胃濕重,濕氣留於四肢肌肉,可表現為全身沉重疼痛、困倦、缺乏動力。如脾胃虛弱,不能運輸氣血到頭面則表現為頭痛、頭暈、嗜睡等。如脾氣不足,不能養肺氣,可表現為氣喘、咳嗽、痰多等。以上舉例說明脾胃問題可以影響全身各個臟腑,以至肌肉筋骨。因此中醫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改善脾胃功能由日常生活開始。飲食方面宜節制,切忌暴飲暴食,量要適度,種類宜多元化,避免每天進食同一樣的食物。食物溫度宜溫暖,不宜服涼水、生冷食物。油膩、辛辣、味重等食物助濕生熱,宜少吃。此外,輕微的運動有助脾胃運化,但過份勞累則損害脾胃之氣。飲水不是越多越健康,凡事適量為度,否則加重脾胃負擔。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周翎風醫師
隔周四刊出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食物進食後入胃,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將飲食物運輸到脾。經過脾的運化產生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輸佈至其他臟腑,然後散佈全身。同時將代謝的糟粕排出體外,維持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和九竅的功能正常。因此,脾胃在代謝當中扮演樞紐的作用。
脾胃病發原因有虛有實,飲食失節,過飢過飽、過食溫熱或生冷食物都可能加重脾胃功能的負擔,長久以來損傷脾胃正氣。此外,情志不暢亦是常見病因,情志鬱結,心火太盛亦可損傷脾氣元氣。
脾胃病的表現不限於腹痛、大便等問題,由於脾胃不能正常運化精微,上不能滋養心肺,下阻礙肝腎運作,可以導致全身的氣血精津不能流通。如脾胃濕重,濕氣留於四肢肌肉,可表現為全身沉重疼痛、困倦、缺乏動力。如脾胃虛弱,不能運輸氣血到頭面則表現為頭痛、頭暈、嗜睡等。如脾氣不足,不能養肺氣,可表現為氣喘、咳嗽、痰多等。以上舉例說明脾胃問題可以影響全身各個臟腑,以至肌肉筋骨。因此中醫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改善脾胃功能由日常生活開始。飲食方面宜節制,切忌暴飲暴食,量要適度,種類宜多元化,避免每天進食同一樣的食物。食物溫度宜溫暖,不宜服涼水、生冷食物。油膩、辛辣、味重等食物助濕生熱,宜少吃。此外,輕微的運動有助脾胃運化,但過份勞累則損害脾胃之氣。飲水不是越多越健康,凡事適量為度,否則加重脾胃負擔。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周翎風醫師
隔周四刊出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