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基層之苦】颱風「山竹」吹掉的天台屋鐵皮、劏房經常剝落的石屎,還有每晚在板間房出沒的木蝨,都是基層住屋的辛酸。當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達5.5年,活在社會最低層只能屈膝住劏房、天台屋甚至只得一張床位,越住越細,租金更越住越貴。有關注團體舉辦多媒體展覽,透過攝影、油畫及裝置藝術等訴說基層住屋苦況,以喚起公眾關注,並促政府設立基本住屋標準。
記者:王家文
單親媽媽阿芬看見展覽背景板上的畫像,一個人在狹小空間只能雙手抱膝而坐,感同身受,不禁流淚,「睇見真係好心酸,亦係真實情況,可以畀小朋友坐喺度,真係我哋嘅心願」。她與一子一女居於荃灣約80方呎劏房,月租約4,000元。輪候公屋兩年多,她只求盡快上樓,改善居住環境,讓小孩子有較多活動空間,「畀佢哋可以住好啲、安全啲」。
蝸居劏房人數達21萬
昨日揭幕的「屈室求存」住屋展覽,由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及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合辦,透過本地藝術家與街坊合作,以相片、雕塑、插畫及裝置藝術等呈現基層住屋困境。有天台屋居民保留被颱風山竹吹掉的鐵皮,有劏房戶展示剝落的石屎。其中一輯圖片集的主角是黃女士,一家六口居於觀塘板間房,她還捕捉每晚咬人的數十隻木蝨,放在裝有高濃度漂白水的膠樽內,呈現給公眾。
另一主角成哥曾露宿街頭,十多年前搬上旺角天台屋,因水管生銹,食水含沙石,每天要花近一小時用咖啡濾紙過濾食水,反覆六次才敢飲用。他又在屋外掛起一串串起已打洞的汽水罐,藉反光及風吹碰撞聲嚇退老鼠。他說居住環境欠佳,又隨時面臨拆卸逼遷,批評政府的房屋政策未能協助基層,「啲屋越起越遠,仲要搞明日大嶼,越搬越遠,點出去市區搵食?」
參與展覽的插畫師游樂用漫畫道出少數族裔和難民的住屋困難,如不懂中文租約而衍生溝通問題,甚或遭歧視,「可能覺得佢哋嘈、唔乾淨或者好重咖喱味,令到佢哋搵樓或租屋面對好多困難」。另一藝術家曾志威創作雕塑「蝸心」,一個疲累的身軀營營役役工作,只求尋找寬敞空間,是很多基層的寫照。
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楊綺貞在揭幕禮指出,聯合國訂明住屋是基本人權,但很多港人要居住劏房,「對先進嘅香港嚟講,真係好諷刺」。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說,港人越住越細也越貴,蝸居劏房人數更多達21萬,盼藉展覽喚起公眾關注,並促政府盡快設立基本住屋標準。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王家文
單親媽媽阿芬看見展覽背景板上的畫像,一個人在狹小空間只能雙手抱膝而坐,感同身受,不禁流淚,「睇見真係好心酸,亦係真實情況,可以畀小朋友坐喺度,真係我哋嘅心願」。她與一子一女居於荃灣約80方呎劏房,月租約4,000元。輪候公屋兩年多,她只求盡快上樓,改善居住環境,讓小孩子有較多活動空間,「畀佢哋可以住好啲、安全啲」。
蝸居劏房人數達21萬
昨日揭幕的「屈室求存」住屋展覽,由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及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合辦,透過本地藝術家與街坊合作,以相片、雕塑、插畫及裝置藝術等呈現基層住屋困境。有天台屋居民保留被颱風山竹吹掉的鐵皮,有劏房戶展示剝落的石屎。其中一輯圖片集的主角是黃女士,一家六口居於觀塘板間房,她還捕捉每晚咬人的數十隻木蝨,放在裝有高濃度漂白水的膠樽內,呈現給公眾。
另一主角成哥曾露宿街頭,十多年前搬上旺角天台屋,因水管生銹,食水含沙石,每天要花近一小時用咖啡濾紙過濾食水,反覆六次才敢飲用。他又在屋外掛起一串串起已打洞的汽水罐,藉反光及風吹碰撞聲嚇退老鼠。他說居住環境欠佳,又隨時面臨拆卸逼遷,批評政府的房屋政策未能協助基層,「啲屋越起越遠,仲要搞明日大嶼,越搬越遠,點出去市區搵食?」
參與展覽的插畫師游樂用漫畫道出少數族裔和難民的住屋困難,如不懂中文租約而衍生溝通問題,甚或遭歧視,「可能覺得佢哋嘈、唔乾淨或者好重咖喱味,令到佢哋搵樓或租屋面對好多困難」。另一藝術家曾志威創作雕塑「蝸心」,一個疲累的身軀營營役役工作,只求尋找寬敞空間,是很多基層的寫照。
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總幹事楊綺貞在揭幕禮指出,聯合國訂明住屋是基本人權,但很多港人要居住劏房,「對先進嘅香港嚟講,真係好諷刺」。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組織幹事陳穎彤說,港人越住越細也越貴,蝸居劏房人數更多達21萬,盼藉展覽喚起公眾關注,並促政府盡快設立基本住屋標準。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