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運動隊醫隨想︰運動員髕骨脫位長青網文章

2019年03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3月26日 07:57
2019年03月26日 07:57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Karen是一位出色的籃球運動員,最近她不幸在比賽做橫向移動的防守動作時,突然感到右膝關節非常疼痛並倒下,駭然發現自己右邊膝關節變形,然後被送往醫院作詳細檢查,證實患上髕骨移位,亦俗稱「菠蘿蓋甩骹」。髕骨脫位於年輕運動員當中並不罕見,受傷時膝關節通常在半蹲位置,或當時正作出側移、急停轉身或急速起動的動作,而因為下肢軸心出現偏差而引致髕骨移位。
當「菠蘿蓋甩骹」時,往往「菠蘿蓋」會向外移位,因此導致內側髕股韌帶撕裂,繼而膝關節內出血和腫脹,很多時候患者在求診時髕骨已自動復位,加上表面無明顯傷痕,或會有醫護人員誤診,其表徵和急性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情況相似,故亦有患者初時會被誤診為前十字韌帶受傷,但經詳細檢查後,便可確定為髕骨移位。
髕骨在復位時可能與股骨碰撞而致軟骨受損,但X光檢查較難發現軟骨受傷,所以最佳方法是以磁力共振來判斷有否軟骨碎片留在膝關節內。此外,磁力共振亦可確定髕股內側韌帶撕裂的情況,亦可排除膝關節內其他組織,如十字韌帶、半月板或其他軟骨有否受傷的情況。
髕骨脫位後一般的復發率為30%至60%。亦因其復發率大概為一半,所以有醫生會採取較保守方法,亦有醫生會採取較進取方法。有醫生提議在第一次受傷後就應即刻接受手術,修補和重建撕裂了的韌帶;亦有醫生認為可在第一次脫位後作非手術治療,讓已撕裂的韌帶重新癒合,同時加強大腿四頭肌的鍛煉,特別是大腿內側肌肉,並多伸展外側繃緊的組織,從而減低再甩骹的機會。無論如何,每個治療方案都應根據病人個人的風險因素及受傷情況,再加以考慮醫生本身的經驗,才能訂立最佳的治療方法。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恆教授
隔周二刊出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