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智在四方:共享經濟不再是潮流?長青網文章

2019年03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3月27日 21:15
2019年03月27日 21:1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Uber及其在美國最強的競爭對手Lyft,不約而同都希望可以在今年內在美國集資上市,如果大家曾於美國乘搭過Uber及Lyft,應該會發現他們的市場策略其實有點分別。
Uber的市場營運模式,是以中上價格為主,業務模式也比較多元化,例如有UberEats送餐服務、無人駕駛汽車業務等;而Lyft的市場營運模式,則是以中下價格為主,收費較相宜,司機收入也較少,提供的服務質素也比較參差。這兩間公司每年的營業額也非常驚人,只是兩間公司仍然處於虧損狀態,能夠集資上市相信都是靠「遠景」。
初創公司最初集資的時候,一般都是向朋友、私募基金或者眾籌形式入手,但當投資者投入大筆資金後,而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仍然沒有「出路」,他們一般都會希望這些初創公司能夠上市集資,待上市後,這些基金投資者自然便可以「甩身」。雖然許多初創公司仍然處於虧本的階段,但只要你有能耐說服上市監管機構,那盤生意在日後能夠賺錢,那麼便可以成功上市,當然上市後的風險就要由各位股民承擔,而早前在香港上市的雷蛇(1337)及小米(1810)正是一個好例子。
共享單車公司一一倒下
為何這兩間共享汽車的龍頭會選擇在今年內上市?共享經濟這個名詞,這幾年被炒得熱烘烘,不過這些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這些公司不抓緊機會上市,一旦熱潮冷卻後,公司原有的價值亦可能隨之下跌,那個時候就算上市,估值也不會這麼高。看看早兩年共享單車的熱潮,自從Gobee.Bike登陸香港之後,本地和內地的競爭者便蜂擁而至,但是過了兩年之後,這些共享單車有甚麼下場?大家已經有目共睹,就連內地的共享單車公司也一一倒下。熱潮過去了就可能不會再回來,投資者不願意再投資,更遑論要上市集資了。
共享經濟,雖然顛覆着不同的行業,但這些公司本身也需要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不能為了顛覆行業而顛覆,卻忘記了本身的商業運作模式。而且當更多競爭對手介入,這些公司的開支便變得一闊三大,就算他日能夠上市,這些局面是否可以扭轉?
方保僑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