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去年超級颱風「山竹」襲港,全港有逾6萬棵大樹倒塌,加上近年先後發生多宗塌樹殺人事件,市民歸咎是當局亂種樹之過。今年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突然建議投放二億元設立城巿林務發展基金,推出措施鼓勵學生修讀樹藝課程,培養專業樹藝人才,有業界認為是亡羊補牢,期望措施不會淪為口號式空談。
記者:張珮琪
攝影:梁瑞帆
目前全港約有7,000人從事樹藝行業,但有專業資格的樹藝師僅千餘人,政府亦無清晰的樹藝職系及統一考核及專業註冊制度,樹藝從業員水平參差;且外判合約價低者得,難以挽留人才。在培訓新人入行的同時,現職從業員又如何持續發展?人稱「樹博士」的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單次的二億元撥款只是杯水車薪,要解決制度、人才、正確護養樹木方法等根本問題,城巿林務發展才有望重回正軌。
合約價錢低致人才流失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稱:「今次政府有啲破天荒,居然會擺錢落城巿林務。」他指事前未聽聞政府有意設立基金,只知發展局曾接觸業界及學術團體,商談支援修讀樹藝課程及為欠缺經驗的畢業生尋覓出路。
蘇國賢稱,歐美和中國等地早已發展城巿林務,整體管理社區所有樹木,無論是政府或私人擁有,講求有巿民及不同持份者參與規劃甚至日常管理,透明度高,但本港目前與發展城巿林務的標準相距甚遠。他認為政府內部負責推展城巿林務的人員,首要清楚了解何謂城巿林務,從而提升管理質量。他指2010年成立的發展局轄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主管人事變動很大,擔心政策朝令夕改,窒礙未來長遠發展。
此外,2013年前已考獲國際樹木學會(ISA)註冊樹藝師認證的蘇國賢續稱,政府必須統一樹藝行業的人力資源制度,釐清行內各工種所需資格及條件,「現時機制下,無論工作做成點都冇特別後果,確實做樹木工作係辛苦,因為時間緊迫、合約價錢低,變相從業員喺種種壓力下好難做得好」。
詹志勇認同行內從業員質素良莠不齊,「修剪、護理樹木嘅人未必個個係專業,有啲公司接咗個合約之後,聘請非技術嘅工人,甚至唔識樹嘅。造成啲樹亂咁剪嘅現象,越剪越危險、容易腐爛同倒塌」。
ISA香港分部理事會理事兼資深樹藝師及註冊攀樹師馬經倫慨嘆,「樹藝師喺香港冇乜地位,我哋係一個專業,應該要有相應嘅報酬」。他指出,政府或業主不是直接找樹藝專業人士處理樹木問題,而是判上判,「派餅仔去到樹藝師可能剩返好少,形成呢個行業留唔住人才」。
建築署5人管20萬棵樹
全港估計有逾500萬棵樹,根據發展局數據,截至去年,九個主要樹木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的樹木共逾169萬棵(未計非經常有人使用地方內的樹木及未撥用和未批租政府土地上樹木)。九個部門內部共有516人負責樹木管理,當中453人具備樹藝專業資格;而除了漁護署,其餘八個部門均有委聘承辦商管理樹木。不過,根據發展局提交給立法會的資料,截至前年3月底,建築署負責20萬棵樹木,只有五名護養樹木人員,當中樹藝師只有一人;路政署負責六萬多樹則由58人管理,當中只有八名樹藝師;水務署負責近16萬棵樹,由21人管理,當中並無樹藝師,情況十分不理想。
馬經倫建議政府首要在政府架構內設立樹藝相關職系,統籌樹木管理;除了培訓新人入行,亦應鼓勵業內人士自我增值,提升專業水平。蘇國賢補充,政府正進行資歷架構樹藝及園藝業的《能力標準說明》,期望今年底推出,說明個別工種的要求及訓練時數等。他希望二億元基金「落到去唔同層面嘅前線員工、畢業生嘅培訓」,以支援現有業內人士再培訓以達至《能力標準說明》要求,並提供實習機會予相關全日制樹藝課程畢業生。
馬經倫又稱,雖然現時有不同院校開辦樹藝相關課程,「好多時讀書都係理論多啲,涉及樹木工作嘅攀樹訓練唔足夠,呢行好講實務,點去檢查樹木、改善環境、分析後畀專業意見」。業界及學者均希望二億基金不是單次資助,詹志勇說:「唔係一次過畀二億就可以有奇蹟出現,希望啲錢唔係做表面工夫,而係完善整個制度,以後行正軌。」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張珮琪
攝影:梁瑞帆
目前全港約有7,000人從事樹藝行業,但有專業資格的樹藝師僅千餘人,政府亦無清晰的樹藝職系及統一考核及專業註冊制度,樹藝從業員水平參差;且外判合約價低者得,難以挽留人才。在培訓新人入行的同時,現職從業員又如何持續發展?人稱「樹博士」的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單次的二億元撥款只是杯水車薪,要解決制度、人才、正確護養樹木方法等根本問題,城巿林務發展才有望重回正軌。
合約價錢低致人才流失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稱:「今次政府有啲破天荒,居然會擺錢落城巿林務。」他指事前未聽聞政府有意設立基金,只知發展局曾接觸業界及學術團體,商談支援修讀樹藝課程及為欠缺經驗的畢業生尋覓出路。
蘇國賢稱,歐美和中國等地早已發展城巿林務,整體管理社區所有樹木,無論是政府或私人擁有,講求有巿民及不同持份者參與規劃甚至日常管理,透明度高,但本港目前與發展城巿林務的標準相距甚遠。他認為政府內部負責推展城巿林務的人員,首要清楚了解何謂城巿林務,從而提升管理質量。他指2010年成立的發展局轄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主管人事變動很大,擔心政策朝令夕改,窒礙未來長遠發展。
此外,2013年前已考獲國際樹木學會(ISA)註冊樹藝師認證的蘇國賢續稱,政府必須統一樹藝行業的人力資源制度,釐清行內各工種所需資格及條件,「現時機制下,無論工作做成點都冇特別後果,確實做樹木工作係辛苦,因為時間緊迫、合約價錢低,變相從業員喺種種壓力下好難做得好」。
詹志勇認同行內從業員質素良莠不齊,「修剪、護理樹木嘅人未必個個係專業,有啲公司接咗個合約之後,聘請非技術嘅工人,甚至唔識樹嘅。造成啲樹亂咁剪嘅現象,越剪越危險、容易腐爛同倒塌」。
ISA香港分部理事會理事兼資深樹藝師及註冊攀樹師馬經倫慨嘆,「樹藝師喺香港冇乜地位,我哋係一個專業,應該要有相應嘅報酬」。他指出,政府或業主不是直接找樹藝專業人士處理樹木問題,而是判上判,「派餅仔去到樹藝師可能剩返好少,形成呢個行業留唔住人才」。
建築署5人管20萬棵樹
全港估計有逾500萬棵樹,根據發展局數據,截至去年,九個主要樹木管理部門負責管理的樹木共逾169萬棵(未計非經常有人使用地方內的樹木及未撥用和未批租政府土地上樹木)。九個部門內部共有516人負責樹木管理,當中453人具備樹藝專業資格;而除了漁護署,其餘八個部門均有委聘承辦商管理樹木。不過,根據發展局提交給立法會的資料,截至前年3月底,建築署負責20萬棵樹木,只有五名護養樹木人員,當中樹藝師只有一人;路政署負責六萬多樹則由58人管理,當中只有八名樹藝師;水務署負責近16萬棵樹,由21人管理,當中並無樹藝師,情況十分不理想。
馬經倫建議政府首要在政府架構內設立樹藝相關職系,統籌樹木管理;除了培訓新人入行,亦應鼓勵業內人士自我增值,提升專業水平。蘇國賢補充,政府正進行資歷架構樹藝及園藝業的《能力標準說明》,期望今年底推出,說明個別工種的要求及訓練時數等。他希望二億元基金「落到去唔同層面嘅前線員工、畢業生嘅培訓」,以支援現有業內人士再培訓以達至《能力標準說明》要求,並提供實習機會予相關全日制樹藝課程畢業生。
馬經倫又稱,雖然現時有不同院校開辦樹藝相關課程,「好多時讀書都係理論多啲,涉及樹木工作嘅攀樹訓練唔足夠,呢行好講實務,點去檢查樹木、改善環境、分析後畀專業意見」。業界及學者均希望二億基金不是單次資助,詹志勇說:「唔係一次過畀二億就可以有奇蹟出現,希望啲錢唔係做表面工夫,而係完善整個制度,以後行正軌。」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