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人稱「樹博士」的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出,本港在選擇樹種及種植樹木的方法都出現問題,難以讓樹木健康成長,且樹木只可承受某程度的風速,當遇上如去年9月強颱風山竹襲港時便不堪一擊。
山竹襲港之後,詹志勇收集逾3,000張各區連根拔起的塌樹照片作分析,顯示不少塌樹根部淺短,無法抓實泥土。他曾研究本港城巿樹木的土壤,發現土壤容積有限及質地欠佳,「土壤唔掂種乜都唔掂」。
詹志勇指出,泥土基本要求有1米深,而樹冠闊1米的樹木需要至少1.8平方米泥土面積才可讓樹根健康伸展。但種在路邊的「盆景樹」,往往局限於約1米乘1米的方形或圓形樹穴,而地底泥土被壓實以便在地面鋪石屎或磚頭作行人路,令地底土壤缺乏孔隙;加上土壤嚴重缺乏有機質如氮、磷等,樹木難有優質結構。
樹博士:細葉榕不應種路邊
詹認為最簡單解決土壤容積的方法是使用土壤走廊、地下管道連接樹穴等方式擴大土壤容積。他指出,美國採用塑膠架或支柱置於地底土壤走廊,以承托地面人或車的重量,毋須壓實泥土,根部可以正常生長。
此外,他批評發展局轄下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去年底推出《街道選樹指南》,列出80種較少應用而適合在香港街道種植的樹木品種,但資訊欠科學實證,「未試種就推廣,匪夷所思」。對政府將樹冠可達20米闊的細葉榕種在路邊,「咁大個迴旋處就用嚟種唔同嘅細樹」,他形容是錯配。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