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單永生和爸爸、太太拖着手的,慢慢從巴士走下來,穿過巴士站,攀上三層樓梯,到了屋邨中的天台花園。三人手挽着手,由永生帶領,溫馨得很,出於愛,更是出於需要,因為永生跟他的爸爸和太太,都是失明人士,每天出外,都要由他帶路,而且三人都是「盲人工廠」的員工。
去年傳出工廠即將拆卸重建的消息,永生頓時感徬徨無助,工廠消失了,一家三口將會失業?又或被迫轉型?有人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對了,就是成就。他們三人一輩子都只做一件事,卻因為是失明人士,就沒有選擇自己命運權利,甚至被人肆意踐踏自己的專業嗎?
記者:梁嘉麗
每天5時10分,他們都準時回到居住的屋邨。由土瓜灣盲人工廠回家的路線,早已烙印於他們腦內,儘管眼前世界多麼黑暗,他們都能找到那條上班的路。
盲人工廠於1963年開廠,永生爸爸單義豪是第一代工友,當年還是個小伙子,今年已是七十多歲的長者了,但他依然聲如洪鐘、健步如飛,每天回到工廠工作,他說當年做啤酒木箱,甚至連搬運、上落貨都親力親為。體力、青春,都在工廠中燃燒過,甚至經歷兩場工潮。
粉紅色外牆的盲人工廠擁有56年歷史,是全亞洲首間,亦是香港現時唯一盲人工廠,建築物本身已是充滿歷史和故事,而在廠內工作的人,不少都是由滿頭青絲做到白髮蒼蒼。1968年,工人不滿廠方大幅減薪及把15名工人停職,於是引發香港首次由視障人士發起的工潮,義豪就是當年的15人之一,最終工廠亦放棄減薪的決定。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1年再次爆發工潮,「我們在皇后碼頭靜坐,那次有大學生支持、帶食物給我們」。最後成功爭取加薪,廠方亦容許罷工工友復工。
靠勞工處轉介 重投工廠
幾年後,廠方卻「介紹」義豪到五金廠工作,「廠方跟我說,不出去就再沒工作機會,我只好一試,可惜後來工業蕭條,我就一直失業」。那時永生已出生,家中又有幾口要養,只好硬着頭皮寫信到工廠,「寫了很多信,但他們說沒有空缺」。直至2004年,透過勞工處轉介才能再次回到工廠。經歷半個世紀,義豪的身份早已由「工友」變成「學員」,作為「工友」,跟廠方是勞資關係,獲取的是最低工資,而學員就只有微薄的「津貼」。
兒子永生跟他同樣在「文件帶」部工作,對於這次工廠重建的事,永生認為廠方在整件事中的透明度相當低,去年年底得悉此事後,廠方只跟工友私下個別會面。工廠現時有「紙品」、「車衣」、「文件帶」等部門,而他們三口子工作的文件帶部,重建後會否保留,依然成疑。
申請重建不是近期的事,早於差不多十年前已開始醞釀,永生質疑,為何不早點交代去向及培訓工友。現時工廠204名員工中,只有55人是工友,廠方2011年後沒有再招聘新工友,所有入職的都是學員身份,工友每月薪金約五千至七千不等,學員的津貼卻只是每月數百元。但根據香港盲人輔導會年報顯示,工廠近年財政穩健,2017/18年度錄得1,600萬的營業額,而2016/17年度更是1,640多萬,若要關閉某些部門,原因到底是虧損?接不到定單?市場需求問題?還是有其他原因?永生及一眾工友稱廠方一直未有明確交代。
工廠重建安排 迫在眉睫
盲人工廠由香港盲人輔導會(下稱輔導會)管轄及營運,2013年申請了政府的「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並要求重建,根據去年1月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文件顯示,重建後將重置原有的130個庇護工場名額及盲人護理安老院,亦會新增視障人士職業復康服務中心、弱智人士宿舍名額、展能中心名額等。
不過重建之後,工廠的工友及學員未必能繼續留守崗位,更迫在眉睫的,是過渡安排。「輔導會想暫時安置我們於屯門,只有輕鐵到,很不方便。他們說會有廠車安排,但這樣就會失去了獨立行動的能力。」永生說。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與一些工友早前跟勞工及福利局、社會福利署、盲人輔導會代表等會面,會上他特別指出工友最擔心的兩件事:重建後工友身份會否被剝奪、過渡期的安排。他稱局方於會上首次保證現時55名工友的身份在重建後一定會保留,「但在將來重建後,這種以政府資助形式的工廠模式能否完整過度?局方的講法是非常含糊的。而且現時社會福利署給予盲人輔導會的津助是整筆過撥款,並沒訂明工場、輔助就業等的比例,只由輔導會自行安排」。
對於永生一家最擔心的過渡安排,張超雄早前到了輔導會位於屯門的院舍視察,現時盲人工廠面積三萬呎,院舍雖然是過渡性質,但據他觀察,可用作工場的地方不足五千呎,「說是因為市區未能找到三萬呎的廠房,就要把工場暫時遷往屯門,但最終院舍亦只能提供五千呎,這大小(場地)在市區都找不到嗎?」張超雄認為局方及輔導會在此事上的說法實在牽強。
經歷兩次工潮 意義非凡
盲人工廠走過半世紀,更經歷了兩次工潮,在香港工運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張超雄感慨,若因重建而讓工友喪失自力更生的機會,整件事就變得本末倒置,「有工返,能夠發揮所長,連工友這一點僅餘的尊嚴,難道都要被剝奪嗎?」
盲人工廠內,除了23名視障人士,還有101名智障人士及79名精神病康復者,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平等參與社會委員會委員陳志剛認為,若在重建後紙品、車衣等部門不能保留,工友和學員未必能適應,「做開紙品、車衣,要他們轉做清潔、cold call等,不只是訓練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技能,輔導會連保障學員和工友福祉都做不到。」
工廠的存在價值,除了讓殘疾人士活得有尊嚴,陳志剛認為更能起示範作用,「若外間覺得連有政府資助的盲人工廠都要結束,其他僱主就會失去信心,懷疑是否殘疾人士力有不逮,殘疾或智障人士就業本身就困難,現在這樣更傳遞了負面訊息」。
針對過渡方案及工廠的未來發展,輔導會回覆《蘋果》時指出盲人工廠是不會關閉的,惟「工廠」一詞只是「服務單位的名稱」,重建後會為工友及學員提供餐飲、零售、房務等訓練,但現有的紙品、文件帶部會否保留,輔導會並未正面回應,只說工種會視乎「市場需求」而定,有定單就有工作。
關於過渡安排,輔導會辯稱未能於市區找到合適的地點,故把工廠暫時安置於轄下的屯門盲人安老院,是現有資源下的唯一選擇,若有工友及學員不願意到屯門區工作,廠方會協助他們轉介到其他機構繼續接受職業復康服務。但社會福利署回覆本報時則稱,輔導會會繼續探討鄰近會否有合適的空置處所作臨時單位用址,署方亦會支援輔導會協助服務使用者適應新環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去年傳出工廠即將拆卸重建的消息,永生頓時感徬徨無助,工廠消失了,一家三口將會失業?又或被迫轉型?有人說,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做對了,就是成就。他們三人一輩子都只做一件事,卻因為是失明人士,就沒有選擇自己命運權利,甚至被人肆意踐踏自己的專業嗎?
記者:梁嘉麗
每天5時10分,他們都準時回到居住的屋邨。由土瓜灣盲人工廠回家的路線,早已烙印於他們腦內,儘管眼前世界多麼黑暗,他們都能找到那條上班的路。
盲人工廠於1963年開廠,永生爸爸單義豪是第一代工友,當年還是個小伙子,今年已是七十多歲的長者了,但他依然聲如洪鐘、健步如飛,每天回到工廠工作,他說當年做啤酒木箱,甚至連搬運、上落貨都親力親為。體力、青春,都在工廠中燃燒過,甚至經歷兩場工潮。
粉紅色外牆的盲人工廠擁有56年歷史,是全亞洲首間,亦是香港現時唯一盲人工廠,建築物本身已是充滿歷史和故事,而在廠內工作的人,不少都是由滿頭青絲做到白髮蒼蒼。1968年,工人不滿廠方大幅減薪及把15名工人停職,於是引發香港首次由視障人士發起的工潮,義豪就是當年的15人之一,最終工廠亦放棄減薪的決定。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1年再次爆發工潮,「我們在皇后碼頭靜坐,那次有大學生支持、帶食物給我們」。最後成功爭取加薪,廠方亦容許罷工工友復工。
靠勞工處轉介 重投工廠
幾年後,廠方卻「介紹」義豪到五金廠工作,「廠方跟我說,不出去就再沒工作機會,我只好一試,可惜後來工業蕭條,我就一直失業」。那時永生已出生,家中又有幾口要養,只好硬着頭皮寫信到工廠,「寫了很多信,但他們說沒有空缺」。直至2004年,透過勞工處轉介才能再次回到工廠。經歷半個世紀,義豪的身份早已由「工友」變成「學員」,作為「工友」,跟廠方是勞資關係,獲取的是最低工資,而學員就只有微薄的「津貼」。
兒子永生跟他同樣在「文件帶」部工作,對於這次工廠重建的事,永生認為廠方在整件事中的透明度相當低,去年年底得悉此事後,廠方只跟工友私下個別會面。工廠現時有「紙品」、「車衣」、「文件帶」等部門,而他們三口子工作的文件帶部,重建後會否保留,依然成疑。
申請重建不是近期的事,早於差不多十年前已開始醞釀,永生質疑,為何不早點交代去向及培訓工友。現時工廠204名員工中,只有55人是工友,廠方2011年後沒有再招聘新工友,所有入職的都是學員身份,工友每月薪金約五千至七千不等,學員的津貼卻只是每月數百元。但根據香港盲人輔導會年報顯示,工廠近年財政穩健,2017/18年度錄得1,600萬的營業額,而2016/17年度更是1,640多萬,若要關閉某些部門,原因到底是虧損?接不到定單?市場需求問題?還是有其他原因?永生及一眾工友稱廠方一直未有明確交代。
工廠重建安排 迫在眉睫
盲人工廠由香港盲人輔導會(下稱輔導會)管轄及營運,2013年申請了政府的「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並要求重建,根據去年1月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文件顯示,重建後將重置原有的130個庇護工場名額及盲人護理安老院,亦會新增視障人士職業復康服務中心、弱智人士宿舍名額、展能中心名額等。
不過重建之後,工廠的工友及學員未必能繼續留守崗位,更迫在眉睫的,是過渡安排。「輔導會想暫時安置我們於屯門,只有輕鐵到,很不方便。他們說會有廠車安排,但這樣就會失去了獨立行動的能力。」永生說。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與一些工友早前跟勞工及福利局、社會福利署、盲人輔導會代表等會面,會上他特別指出工友最擔心的兩件事:重建後工友身份會否被剝奪、過渡期的安排。他稱局方於會上首次保證現時55名工友的身份在重建後一定會保留,「但在將來重建後,這種以政府資助形式的工廠模式能否完整過度?局方的講法是非常含糊的。而且現時社會福利署給予盲人輔導會的津助是整筆過撥款,並沒訂明工場、輔助就業等的比例,只由輔導會自行安排」。
對於永生一家最擔心的過渡安排,張超雄早前到了輔導會位於屯門的院舍視察,現時盲人工廠面積三萬呎,院舍雖然是過渡性質,但據他觀察,可用作工場的地方不足五千呎,「說是因為市區未能找到三萬呎的廠房,就要把工場暫時遷往屯門,但最終院舍亦只能提供五千呎,這大小(場地)在市區都找不到嗎?」張超雄認為局方及輔導會在此事上的說法實在牽強。
經歷兩次工潮 意義非凡
盲人工廠走過半世紀,更經歷了兩次工潮,在香港工運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張超雄感慨,若因重建而讓工友喪失自力更生的機會,整件事就變得本末倒置,「有工返,能夠發揮所長,連工友這一點僅餘的尊嚴,難道都要被剝奪嗎?」
盲人工廠內,除了23名視障人士,還有101名智障人士及79名精神病康復者,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平等參與社會委員會委員陳志剛認為,若在重建後紙品、車衣等部門不能保留,工友和學員未必能適應,「做開紙品、車衣,要他們轉做清潔、cold call等,不只是訓練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技能,輔導會連保障學員和工友福祉都做不到。」
工廠的存在價值,除了讓殘疾人士活得有尊嚴,陳志剛認為更能起示範作用,「若外間覺得連有政府資助的盲人工廠都要結束,其他僱主就會失去信心,懷疑是否殘疾人士力有不逮,殘疾或智障人士就業本身就困難,現在這樣更傳遞了負面訊息」。
針對過渡方案及工廠的未來發展,輔導會回覆《蘋果》時指出盲人工廠是不會關閉的,惟「工廠」一詞只是「服務單位的名稱」,重建後會為工友及學員提供餐飲、零售、房務等訓練,但現有的紙品、文件帶部會否保留,輔導會並未正面回應,只說工種會視乎「市場需求」而定,有定單就有工作。
關於過渡安排,輔導會辯稱未能於市區找到合適的地點,故把工廠暫時安置於轄下的屯門盲人安老院,是現有資源下的唯一選擇,若有工友及學員不願意到屯門區工作,廠方會協助他們轉介到其他機構繼續接受職業復康服務。但社會福利署回覆本報時則稱,輔導會會繼續探討鄰近會否有合適的空置處所作臨時單位用址,署方亦會支援輔導會協助服務使用者適應新環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