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莘莘學子要有快樂童年不容易,面對學習壓力不容忽視。瑪麗醫院一項調查發現,大部份家長評估子女每日最少要兩小時做功課、一小時溫習,僅餘0.75小時做運動,不足1.5小時是小朋友可自由決定如何利用的閒暇時間。精神科醫生認為,做家課及興趣班佔據小朋友不少時間,要讓學童有真正快樂童年,家長宜調節對子女期望,不宜抱「得閒就學多啲嘢」心態,否則只會令子女更抗拒上學,甚或因焦慮而引發賴床、失禁等行為倒退症狀。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去年7至12月,以問卷訪問18間港島區小學及2,038位家長。學校方面,雖然分別有12及15間學校認為低小和高小學生功課量適中,但以10分為滿分計算,亦有八間學校預計學生壓力指數達7分;12間學校也認為學生事實上沒有足夠運動時間。
家長令學童感無形壓力
家長方面,雖同樣較多受訪者認為子女功課量適中,但51%表示子女每日需花兩小時以上做功課,64%稱子女每日花一小時以上溫習。受訪家長估計子女實際上平均僅0.75小時運動及1.34小時為閒暇時間;但仍分別有41%及52%人認為時間充足,家長評估子女壓力指數平均5.6分。
「畀空間佢哋發揮創意」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圖)認為,結果反映小朋友仍然因為應付家長期望,無法得到真正快樂童年;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得閒就學多啲嘢」,並認為他們會從興趣班中得到快樂及成就感,但事實上「只係睇落去開心」,實則感無形壓力,甚至害怕與他人比較。
陳稱,近年6歲以下學童因焦慮而求診個案有上升趨勢,部份更有如賴床、失禁等行為倒退表現,或反映子女對家長期望感到無所適從。其中報讀興趣班就是家長施加期望的手段,認為應按小朋友能力而調節,例如取消部份小朋友不感興趣活動,同時容許子女每日有一定時間自由決定想做甚麼,「唔玩電子產品,畀空間佢哋發揮創意,想做乜就做」。她又提到政府近年提倡「快樂孩子約章」雖在部份學校推行,但家校認識均不足,需繼續推廣。
■記者于健民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去年7至12月,以問卷訪問18間港島區小學及2,038位家長。學校方面,雖然分別有12及15間學校認為低小和高小學生功課量適中,但以10分為滿分計算,亦有八間學校預計學生壓力指數達7分;12間學校也認為學生事實上沒有足夠運動時間。
家長令學童感無形壓力
家長方面,雖同樣較多受訪者認為子女功課量適中,但51%表示子女每日需花兩小時以上做功課,64%稱子女每日花一小時以上溫習。受訪家長估計子女實際上平均僅0.75小時運動及1.34小時為閒暇時間;但仍分別有41%及52%人認為時間充足,家長評估子女壓力指數平均5.6分。
「畀空間佢哋發揮創意」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圖)認為,結果反映小朋友仍然因為應付家長期望,無法得到真正快樂童年;很多家長認為小朋友「得閒就學多啲嘢」,並認為他們會從興趣班中得到快樂及成就感,但事實上「只係睇落去開心」,實則感無形壓力,甚至害怕與他人比較。
陳稱,近年6歲以下學童因焦慮而求診個案有上升趨勢,部份更有如賴床、失禁等行為倒退表現,或反映子女對家長期望感到無所適從。其中報讀興趣班就是家長施加期望的手段,認為應按小朋友能力而調節,例如取消部份小朋友不感興趣活動,同時容許子女每日有一定時間自由決定想做甚麼,「唔玩電子產品,畀空間佢哋發揮創意,想做乜就做」。她又提到政府近年提倡「快樂孩子約章」雖在部份學校推行,但家校認識均不足,需繼續推廣。
■記者于健民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