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聞專題】世界仍在沉睡的周二清晨,鄺治中已在趕往長洲碼頭旁的紅燈橋途中,與拍檔放好回收廢膠的塑料袋,豎起標示不同回收物料的紙皮,長洲「不是垃圾站」便成形了。準時7時開站,縱使只有五人,人丁單薄,即使屢屢面對人手不足開站的危機,亦無減他們教導長洲街坊回收的熱情,直至10時閉站,汗水換來十幾袋膠料。匆匆把廢膠物資運上開往中環的慢船,卸貨上貨,馬不停蹄又跳上往東區回收廠的貨車去了。
民間回收各有困難,長洲回收站每次擺站都是一場搏鬥,南區的玻璃回收站欠缺資助,無力支持運輸費,處於關閉邊緣,將軍澳的正澳則遇上疑似政治壓力,受到滋擾。有苦自己知,但他們的辛苦為了甚麼?
記者:曾偉龍
義工出錢出力苦撐 長洲響應人數多
每隔一個星期二的早上7時至10時,長洲碼頭旁的紅燈橋便會出現多個塑料袋,附有清晰指示,讓參與回收的居民按圖索驥,自行把不同類型的廢膠放入相應回收袋內。長洲「不是垃圾站」負責人鄺治中指,每次擺站,都可收到約30至40戶家庭前來回收,反應滿意。
不過要做出滿意的成績,鄺治中及其拍檔均需苦心經營,因長洲假日遊客眾多,為達到讓長洲街坊習慣和學習分類回收廢膠與增加用膠責任認知之目的,考慮到人手資源有限,將開站時間定在平日的星期二,避免了周六、日開站令主要服務對象變成遊客,除回收量將大增,亦不能做到社區回收教育。而設站的地點和時間也有講究,鄰近長洲碼頭,可以方便島民乘船上班前或在島上買菜時路經放下回收物資。
但街站設於平日早上,令招募義工難度大大增加,因不少有心的年輕人均需於平日上班,無法參與,而很多長洲人亦未必習慣參與民間發起的社區活動,故招募人手非常困難,鄺治中稱,近日幸得長洲一所神學院有學生願意幫忙,暫時紓緩了人手緊張。
靠乘客幫手搬膠上岸
鄺治中指,他們回收1、2、4、5、6、7號膠及膠袋和薯片袋等,人手分工盡量較其他市區的回收站簡化,仍至少需要三人才能開站,較理想亦需要四至五人,兼顧整理物資和教導街坊如何分類,但他們目前僅得三名核心成員,過去亦曾有因人手不足無法開站的經驗。
人手不足的挑戰在運送物資時最能體驗,訪問當日,回收站共收到十幾袋廢膠料,共重約75公斤,上船時可由義工協助上貨,但由於只有兩人跟船,下船時不可能來回多次卸貨。人手缺乏,惟有用巧,鄺治中在船隻泊岸前已「事先張揚」,表明物資是長洲回收物,請求乘客協助以螞蟻搬家方式卸貨。落船一程有熱心乘客幫手,但把物資運上貨車仍由兩人包辦,極速把十幾袋物資搬上停在路旁的貨車,便要迅速開走。
人手是限制,資金也是阻礙,街站均使用免費「環保物資」,但將物資運往回收廠的運輸費仍難避免,每次約100元的貨車費用現由三名核心成員分擔,幸得新渡輪資助每兩星期一次的免費貨運費用,節省每次約300至400元的收費,否則回收行動肯定難以實行。
三位核心成員付出私人時間推動民間回收,以鄺治中為例,其工作時間為下午,故上午參與回收意味全日「報銷」,他早上7時開站,10時關站,然後收拾物資,運貨上船,再搭上11時15分開往中環的慢船,跟車將物資送往回收廠後,便直接上班,下班後回到長洲家中,已是晚上12時。
雖然辛苦,鄺治中未言棄,他稱在設站過程中,見到不少街坊的行為轉變,增加對塑膠回收的認知,從而身體力行,減少飲用樽裝飲品,亦懂得在回收前洗淨膠樽,做到設站目標,而他們無法開站時,亦收到街坊短訊查詢,令他獲得使命感。此外,在筲箕灣工作的他更參與當區的民間回收站,每星期一次。
疑區議員針對報警 將軍澳見步行步
位於將軍澳的回收團體「正澳」人手相對比長洲充裕,卻遇上疑似政治壓力,遭投訴阻街。負責人梁衍忻又指,缺乏經費下,民間回收沒有可能自給自足,但政府現時未能結合回收和教育,長遠環保署及食環署應合作進行回收和垃圾處理,不應由民間以義務性質回收。
民間回收不是易行之路,在將軍澳厚德邨設站回收的團體正澳,每次開站均有十多名參與者,人手較充足,卻遇上「阻街」投訴。負責人梁衍忻表示,組織擺站半年多以來一直相安無事,卻在1月底擺站時,有參加者看見當區區議員的社區主任前來拍照,未幾便有警察到場向他們表示收到阻街投訴。
梁衍忻指,初時確有少許阻礙人流,改善後已騰出兩米寬通道,惟仍受警察關注,有義工更收到警方來電,指他們阻街及需要取得牌照,又相約參與者會面,令部份參加者感到不安,但現時警方只是「出口術」,未有具體行動。
她估計,一名參加者所屬的團體有意參選今年區議會選舉,與現任區議員一直存有矛盾,估計因此受滋擾。當區區議員凌文海表示,不清楚該組織及事件,指社區主任如收到居民投訴有阻街,便會處理,並指與選舉無關,「我哋唔理」。
正澳人手暫時穩定,運輸安排亦有義運或其他團體協助,但民間回收仍然困難重重,梁衍忻稱,社區回收是自發活動,沒有牌照可申請,即使申請社團牌或慈善團體牌,亦只能申請社區會堂等場地,不代表可在街上擺站,「申請墟市為例,你又要申請消防牌、娛樂牌,好明顯我哋亦要向食環申請唔知乜嘢牌,即使我哋申請咗慈善團體,亦不代我哋可以喺條街度做」。
直指民間回收難久遠
她又認為,民間回收之路不可久遠,因活動沒有資金收入,亦僅靠義工支持,因不可能向街坊收取運輸費,「回收人士認為自己有付出,清潔,但(回收人士)冇付出金錢處理運走」。
現時正澳每次街站可收到180至200公斤物資,梁認為數字反映社區回收有價值,因為民間可把環保教育和回收兩者結合,「(政府)回收只係有回收筒,但做回收嘅人不同,面對一嚿膠時,要知道點樣回收」。
談到政府政策,她認為政府環保宣傳訊息被動,而「綠在區區」地點偏遠。鄺治中亦指出,政府擬於洪水橋洪福邨重置垃圾站及社區回收中心,但回收中心部份在整幢六層建築物中僅有半層,仍然不足,要求政府未來興建更多「落地」的回收配套,讓社區回收由民間回到政府,「我哋都唔再需要用自己時間做呢啲」。
環保署回覆指,環保署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在各區設立社區回收中心,並推展「綠在區區」項目,選址已盡可能選擇交通方便的地方,營辦團體亦會透過流動回收點增加回收靈活度,會繼續檢視營運數據,在有需要時會適當調整。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民間回收各有困難,長洲回收站每次擺站都是一場搏鬥,南區的玻璃回收站欠缺資助,無力支持運輸費,處於關閉邊緣,將軍澳的正澳則遇上疑似政治壓力,受到滋擾。有苦自己知,但他們的辛苦為了甚麼?
記者:曾偉龍
義工出錢出力苦撐 長洲響應人數多
每隔一個星期二的早上7時至10時,長洲碼頭旁的紅燈橋便會出現多個塑料袋,附有清晰指示,讓參與回收的居民按圖索驥,自行把不同類型的廢膠放入相應回收袋內。長洲「不是垃圾站」負責人鄺治中指,每次擺站,都可收到約30至40戶家庭前來回收,反應滿意。
不過要做出滿意的成績,鄺治中及其拍檔均需苦心經營,因長洲假日遊客眾多,為達到讓長洲街坊習慣和學習分類回收廢膠與增加用膠責任認知之目的,考慮到人手資源有限,將開站時間定在平日的星期二,避免了周六、日開站令主要服務對象變成遊客,除回收量將大增,亦不能做到社區回收教育。而設站的地點和時間也有講究,鄰近長洲碼頭,可以方便島民乘船上班前或在島上買菜時路經放下回收物資。
但街站設於平日早上,令招募義工難度大大增加,因不少有心的年輕人均需於平日上班,無法參與,而很多長洲人亦未必習慣參與民間發起的社區活動,故招募人手非常困難,鄺治中稱,近日幸得長洲一所神學院有學生願意幫忙,暫時紓緩了人手緊張。
靠乘客幫手搬膠上岸
鄺治中指,他們回收1、2、4、5、6、7號膠及膠袋和薯片袋等,人手分工盡量較其他市區的回收站簡化,仍至少需要三人才能開站,較理想亦需要四至五人,兼顧整理物資和教導街坊如何分類,但他們目前僅得三名核心成員,過去亦曾有因人手不足無法開站的經驗。
人手不足的挑戰在運送物資時最能體驗,訪問當日,回收站共收到十幾袋廢膠料,共重約75公斤,上船時可由義工協助上貨,但由於只有兩人跟船,下船時不可能來回多次卸貨。人手缺乏,惟有用巧,鄺治中在船隻泊岸前已「事先張揚」,表明物資是長洲回收物,請求乘客協助以螞蟻搬家方式卸貨。落船一程有熱心乘客幫手,但把物資運上貨車仍由兩人包辦,極速把十幾袋物資搬上停在路旁的貨車,便要迅速開走。
人手是限制,資金也是阻礙,街站均使用免費「環保物資」,但將物資運往回收廠的運輸費仍難避免,每次約100元的貨車費用現由三名核心成員分擔,幸得新渡輪資助每兩星期一次的免費貨運費用,節省每次約300至400元的收費,否則回收行動肯定難以實行。
三位核心成員付出私人時間推動民間回收,以鄺治中為例,其工作時間為下午,故上午參與回收意味全日「報銷」,他早上7時開站,10時關站,然後收拾物資,運貨上船,再搭上11時15分開往中環的慢船,跟車將物資送往回收廠後,便直接上班,下班後回到長洲家中,已是晚上12時。
雖然辛苦,鄺治中未言棄,他稱在設站過程中,見到不少街坊的行為轉變,增加對塑膠回收的認知,從而身體力行,減少飲用樽裝飲品,亦懂得在回收前洗淨膠樽,做到設站目標,而他們無法開站時,亦收到街坊短訊查詢,令他獲得使命感。此外,在筲箕灣工作的他更參與當區的民間回收站,每星期一次。
疑區議員針對報警 將軍澳見步行步
位於將軍澳的回收團體「正澳」人手相對比長洲充裕,卻遇上疑似政治壓力,遭投訴阻街。負責人梁衍忻又指,缺乏經費下,民間回收沒有可能自給自足,但政府現時未能結合回收和教育,長遠環保署及食環署應合作進行回收和垃圾處理,不應由民間以義務性質回收。
民間回收不是易行之路,在將軍澳厚德邨設站回收的團體正澳,每次開站均有十多名參與者,人手較充足,卻遇上「阻街」投訴。負責人梁衍忻表示,組織擺站半年多以來一直相安無事,卻在1月底擺站時,有參加者看見當區區議員的社區主任前來拍照,未幾便有警察到場向他們表示收到阻街投訴。
梁衍忻指,初時確有少許阻礙人流,改善後已騰出兩米寬通道,惟仍受警察關注,有義工更收到警方來電,指他們阻街及需要取得牌照,又相約參與者會面,令部份參加者感到不安,但現時警方只是「出口術」,未有具體行動。
她估計,一名參加者所屬的團體有意參選今年區議會選舉,與現任區議員一直存有矛盾,估計因此受滋擾。當區區議員凌文海表示,不清楚該組織及事件,指社區主任如收到居民投訴有阻街,便會處理,並指與選舉無關,「我哋唔理」。
正澳人手暫時穩定,運輸安排亦有義運或其他團體協助,但民間回收仍然困難重重,梁衍忻稱,社區回收是自發活動,沒有牌照可申請,即使申請社團牌或慈善團體牌,亦只能申請社區會堂等場地,不代表可在街上擺站,「申請墟市為例,你又要申請消防牌、娛樂牌,好明顯我哋亦要向食環申請唔知乜嘢牌,即使我哋申請咗慈善團體,亦不代我哋可以喺條街度做」。
直指民間回收難久遠
她又認為,民間回收之路不可久遠,因活動沒有資金收入,亦僅靠義工支持,因不可能向街坊收取運輸費,「回收人士認為自己有付出,清潔,但(回收人士)冇付出金錢處理運走」。
現時正澳每次街站可收到180至200公斤物資,梁認為數字反映社區回收有價值,因為民間可把環保教育和回收兩者結合,「(政府)回收只係有回收筒,但做回收嘅人不同,面對一嚿膠時,要知道點樣回收」。
談到政府政策,她認為政府環保宣傳訊息被動,而「綠在區區」地點偏遠。鄺治中亦指出,政府擬於洪水橋洪福邨重置垃圾站及社區回收中心,但回收中心部份在整幢六層建築物中僅有半層,仍然不足,要求政府未來興建更多「落地」的回收配套,讓社區回收由民間回到政府,「我哋都唔再需要用自己時間做呢啲」。
環保署回覆指,環保署透過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在各區設立社區回收中心,並推展「綠在區區」項目,選址已盡可能選擇交通方便的地方,營辦團體亦會透過流動回收點增加回收靈活度,會繼續檢視營運數據,在有需要時會適當調整。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