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中國旅美社會學家李毅最近被台灣政府驅逐出境,理由是他以觀光身份進入台灣,卻計劃出席論壇發表演說。李毅不受民進黨政府歡迎,顯然是因為他長期主張武力統一台灣。當「一國兩制」行不通,中共武力統一兩岸並非杞人憂天。早在89年的六四後、97年的回歸前,深圳河南北就一再有傳言,中共或會武力收回香港。最近解封的一批英國國家檔案館館藏密件,就揭示英國政府當年的一些最壞打算。
英殖年代,香港一直以來被英國判定為無法防守的地方,若遇上外敵入侵,將難以抵禦。在89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後,各國齊聲譴責中共武力鎮壓學生。中共領導層亦大地震,保守派全面掌控國政。在這樣的形勢下,不論英國、香港,還是西方各國與中國的關係都變得充滿變數。在距離香港主權移交只有七年的1990年,英國內部就曾經為中國軍事入侵制訂緊急應變方案。
1990年1月,負責香港事務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次長(Minister of State)麥浩德(Francis Maude)向助理國務次官(Assistant Undersecretary)麥若彬(Robin McLaren)查詢英國針對中國對香港動武的應變計劃,並要求按需要更新。
「英國國防部對香港防衞的安排着重於避免香港社會失序,不予中國藉口軍事介入香港。」
國防部稱,當時並沒有就中國入侵香港時制訂保衞策略,認為除非香港的秩序完全陷於混亂(total breakdown of law and order),否則中國不太可能入侵香港,因這是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國防部亦指出,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軍事上對抗解放軍是不切實際的,從外地派遣援軍到香港也是不可行。由此,國防部對香港防衞的安排着重於避免香港社會失序,不予中國藉口軍事介入香港。
麥若彬與國防部意見一致,認為自《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中國入侵香港的風險已經非常小,因此已有一段時間未有詳細的應變計劃是可以理解的。麥若彬和外交部歸納出兩大情況在香港發生,中國才有可能軍事入侵香港:
一、香港出現大規模的動亂,而皇家香港警察和駐港英軍無力控制。
二、香港出現令中國領導人覺得警覺或挑釁的行動,並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例如:立法機關宣布香港獨立;香港在中國再次發生社會動盪時,公開支持民主運動;中國再次粗暴鎮壓民眾,導致香港信心再次崩潰,並出現移民潮和社會混亂等等。
不過,儘管英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判定,香港軍事上不可能抵抗中國軍隊入侵,在政治上仍然制訂了一系列的行動計劃,在中國入侵香港時回應。
「英國可以『美軍未來我邀請』,可能會成功說服美國派出太平洋第七艦隊提供軍事支援,以向中國施壓使其撤軍。」
外交部認為,若中國大規模入侵香港,英國可以向在亞洲有主要軍事基地的盟友尋求支持。儘管此前美國從來未保證會保護香港,但外交部仍指望美軍的援助。外交部特別指出因為美國在香港都有不少公民居於香港,在香港亦有大量投資,英國可以「美軍未來我邀請」,可能會成功說服美國派出太平洋第七艦隊提供軍事支援,以向中國施壓使其撤軍 。
在軍事行動以外,外交部亦指出,可以動員世界各國,包括日、美、加、澳和歐共體(歐盟前身)等在香港有重要經濟利益的國家,對中國採取比天安門大屠殺後更大規模的行動回應,包括全面貿易制裁、凍結中國在外國資產、暫緩世界銀行貸款等。為了能夠在國際社會動員支持經濟制裁並孤立中國,英國亦可以在聯合國大會動議譴責中國的舉動。
再退一步,英國外交部認為,若軍事入侵是由於中國對顛覆政權的恐懼,而非香港人大規模逃離香港,英國可以要求中國同意讓英國公民和希望離開的香港人離開香港。同一時間,英國應請求盟國協助這項大規模撤離的行動和建立收容中心。
然而,正如80年代英國就港人居英權「落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不想大量港人移入對社會福利構成壓力一樣,英國政府也擔心大量港人湧入英國。英國外交部認為恐懼政治迫害而逃離的人毫無疑問是難民,不難為其安排安居之所;但因經濟等原因逃離的港人則難以被歸類為難民。英國外交部認為需要尋求國際社會協助一同接收這群體,建立「國際安全網」,有需要時更可以尋找私人機構協助。
「英方相信基於大量外國人在港營商,將形成保護香港的『天然屏障』,防止中方公然干預香港事務。」
這份由外交部制訂的緊急應變計劃,幸好最後只是備而不用。但從這份緊急應變計劃可見,英國政府清楚認識到,儘管香港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緊緊扣連,香港本身卻異常脆弱,一旦強鄰改變對港政策,只能盡力尋求各國幫助,Defending the indefensible——然而他們的介入是不確定的,並不掌握在香港手中。
將之放回英方整個後過渡期治港格局當中,整個「國際安全網」的構想,與英方整個90年代強化香港的國際連結是一脈相承。英方相信基於大量外國人在港營商,將形成保護香港的「天然屏障」,防止中方公然干預香港事務。然而,這個天然屏障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六四30年後的今天回望,當年為應對信心危機而謀劃、且外國社會所能接受的「天然屏障」,現在究竟又剩餘幾多?
參考檔案:1990 FCO 40/2884 Chinese use of force in respect of Hong Kong
蘋果日報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英殖年代,香港一直以來被英國判定為無法防守的地方,若遇上外敵入侵,將難以抵禦。在89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後,各國齊聲譴責中共武力鎮壓學生。中共領導層亦大地震,保守派全面掌控國政。在這樣的形勢下,不論英國、香港,還是西方各國與中國的關係都變得充滿變數。在距離香港主權移交只有七年的1990年,英國內部就曾經為中國軍事入侵制訂緊急應變方案。
1990年1月,負責香港事務的外交及聯邦事務部次長(Minister of State)麥浩德(Francis Maude)向助理國務次官(Assistant Undersecretary)麥若彬(Robin McLaren)查詢英國針對中國對香港動武的應變計劃,並要求按需要更新。
「英國國防部對香港防衞的安排着重於避免香港社會失序,不予中國藉口軍事介入香港。」
國防部稱,當時並沒有就中國入侵香港時制訂保衞策略,認為除非香港的秩序完全陷於混亂(total breakdown of law and order),否則中國不太可能入侵香港,因這是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國防部亦指出,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軍事上對抗解放軍是不切實際的,從外地派遣援軍到香港也是不可行。由此,國防部對香港防衞的安排着重於避免香港社會失序,不予中國藉口軍事介入香港。
麥若彬與國防部意見一致,認為自《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中國入侵香港的風險已經非常小,因此已有一段時間未有詳細的應變計劃是可以理解的。麥若彬和外交部歸納出兩大情況在香港發生,中國才有可能軍事入侵香港:
一、香港出現大規模的動亂,而皇家香港警察和駐港英軍無力控制。
二、香港出現令中國領導人覺得警覺或挑釁的行動,並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例如:立法機關宣布香港獨立;香港在中國再次發生社會動盪時,公開支持民主運動;中國再次粗暴鎮壓民眾,導致香港信心再次崩潰,並出現移民潮和社會混亂等等。
不過,儘管英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判定,香港軍事上不可能抵抗中國軍隊入侵,在政治上仍然制訂了一系列的行動計劃,在中國入侵香港時回應。
「英國可以『美軍未來我邀請』,可能會成功說服美國派出太平洋第七艦隊提供軍事支援,以向中國施壓使其撤軍。」
外交部認為,若中國大規模入侵香港,英國可以向在亞洲有主要軍事基地的盟友尋求支持。儘管此前美國從來未保證會保護香港,但外交部仍指望美軍的援助。外交部特別指出因為美國在香港都有不少公民居於香港,在香港亦有大量投資,英國可以「美軍未來我邀請」,可能會成功說服美國派出太平洋第七艦隊提供軍事支援,以向中國施壓使其撤軍 。
在軍事行動以外,外交部亦指出,可以動員世界各國,包括日、美、加、澳和歐共體(歐盟前身)等在香港有重要經濟利益的國家,對中國採取比天安門大屠殺後更大規模的行動回應,包括全面貿易制裁、凍結中國在外國資產、暫緩世界銀行貸款等。為了能夠在國際社會動員支持經濟制裁並孤立中國,英國亦可以在聯合國大會動議譴責中國的舉動。
再退一步,英國外交部認為,若軍事入侵是由於中國對顛覆政權的恐懼,而非香港人大規模逃離香港,英國可以要求中國同意讓英國公民和希望離開的香港人離開香港。同一時間,英國應請求盟國協助這項大規模撤離的行動和建立收容中心。
然而,正如80年代英國就港人居英權「落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不想大量港人移入對社會福利構成壓力一樣,英國政府也擔心大量港人湧入英國。英國外交部認為恐懼政治迫害而逃離的人毫無疑問是難民,不難為其安排安居之所;但因經濟等原因逃離的港人則難以被歸類為難民。英國外交部認為需要尋求國際社會協助一同接收這群體,建立「國際安全網」,有需要時更可以尋找私人機構協助。
「英方相信基於大量外國人在港營商,將形成保護香港的『天然屏障』,防止中方公然干預香港事務。」
這份由外交部制訂的緊急應變計劃,幸好最後只是備而不用。但從這份緊急應變計劃可見,英國政府清楚認識到,儘管香港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利益緊緊扣連,香港本身卻異常脆弱,一旦強鄰改變對港政策,只能盡力尋求各國幫助,Defending the indefensible——然而他們的介入是不確定的,並不掌握在香港手中。
將之放回英方整個後過渡期治港格局當中,整個「國際安全網」的構想,與英方整個90年代強化香港的國際連結是一脈相承。英方相信基於大量外國人在港營商,將形成保護香港的「天然屏障」,防止中方公然干預香港事務。然而,這個天然屏障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六四30年後的今天回望,當年為應對信心危機而謀劃、且外國社會所能接受的「天然屏障」,現在究竟又剩餘幾多?
參考檔案:1990 FCO 40/2884 Chinese use of force in respect of Hong Kong
蘋果日報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