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樓層劏細租予初創 共享工作間淪貨倉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17日 07:42
2019年04月17日 07:42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數碼港2002年落成後,租賃情況未如預期,被外界譏為「死城」。當局後來變陣大搞「初創」概念,將多個樓層改成七個名為Smart Space的共享工作間,「劏細」租予初創公司。《蘋果》連日到其中一個工作間了解,發現35間由數十至百餘呎的小型辦公室中,有多達20間根本無人使用,部份淪為貨倉;逾廿張固定工作枱亦空空如也,最多僅一至兩人使用。
年報稱402公司租用
數碼港原意發展「香港矽谷」,吸引國際科技龍頭公司進駐。事與願違,2002年啟用時,聲稱已簽訂進駐意向書的15間國際企業卻紛紛「縮沙」,辦公室出租率一度僅約五成。
2009年,數碼港將部份樓層改裝成共享工作間Smart Space,原有大單位被劏成多個數十至百餘呎細單位及固定工作枱,連同共用會議室、茶水間等設施平租予初創企業。類似工作間近年越起越多,至今多達七個,部份佔據全層。據數碼港去年年報,這些工作間有約402間公司租用。
記者連日到其中一個工作間了解,35個小型辦公室中約30多個已租出,門外貼有公司名牌;但記者每次均發現多達20間沒開燈,無人在內,其中一間更長期堆滿紙皮箱及雜物。
固定工作枱情況更嚴重,廿多張枱中不少同樣貼有公司名牌,估計已租出;但記者連日來最多只看到有一至兩人使用,場面冷清。
數碼港計劃最早由前特首董建華提出,2000年,政府在沒招標情況下將鋼綫灣地皮撥予電訊盈科附屬公司興建發展,更免除78億元地價,電盈可透過項目住宅部份(貝沙灣)獲利。住宅部份樓面面積高達410萬方呎,提供近3,000個豪宅及獨立屋單位;寫字樓樓面面積卻僅約100萬方呎,被譏為地產項目,並非真心發展科技產業,亦因不按程序招標等問題被炮轟是官商勾結。
數碼港回覆指Smart Space出租率近九成,惟初創企業規模較小,人員需外出工作,數碼港會定期檢視租戶運作,如發現違約情況將嚴肅處理。
■記者梁御和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