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六四30年:前六四館長自號藍絲學與紅線共存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19日 16:35
2019年04月19日 1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你見到我一頭藍髮,就知我係藍絲。」甫見面,林漢堅就來個先聲奪人。其實香港地,藍黃也是一種顏色,奇怪在他是「前六四館館長」,這個時局,如此敏感的身份,就是被指「黃底」的泛民,怕且也不是人人敢做。記者就很好奇,這個自號藍絲的資深策展人,何苦接過這燙手山芋?「學生不是叛亂,呢樣係歷史事實,咁多年其實一直好清楚。」研究文化藝術史出身的他說,還原客觀歷史事實,是想做也是應做的事。只是六四30周年,支聯會捲土重來再設新館,轉任顧問的他,就明言不會再做館長:「現在要學習與紅線共存。」藍黃之後,香港已進入紅色新時代?
記者︰呂麗嬋
攝影︰許頌明
林漢堅的工作室,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七樓,60後的他,是資深策展人,早在90年代已推動前衞的裝置藝術,又擔任過多間藝術館的策劃和館長。訪問當天正值藝術中心開放日,各駐場藝術家搞了一個聯展。林漢堅的作品放正入口中庭,是個粉紅色大貨櫃,參觀者內進,投影是驚濤駭浪,就如置身將沉未沉的小船。「係咪有啲似今日嘅香港?」他笑着問記者。這還未夠,原來貨櫃頂有乾坤:「貨櫃頂有條紅線,喺地下你唔會睇到,要企到七、八樓望落嚟,先會見到。」
「呢條紅線其實係不斷變,內地同香港嘅標準亦不同,如果通過咗23條立法,六四館隨時就係非法組織。」
佈置展品時,作家馬健被拒入境參加香港國際文學節講座,公眾譁然,引發林漢堅為作品增添「彩蛋」:「其實要整咩展品,要先交計劃書畀中心審批,之前冇提過呢條紅線,提咗唔知會唔會唔畀加?」這種憂慮,也許並非無的放矢。訪問後,林漢堅就傳來一張2012年的相片,背景仍是創意藝術中心,其時臨時六四館仍在深水埗社協會址,跨區懸掛的宣傳大橫幅以外,是一幅巨型坦克車,林指這幅相注定成為絕響:「中心之前已出咗通告,涉政治性的標語和海報,一律不能在公眾地方展示。」
一葉,大概就可以知秋。最重視自由創作的藝術空間,一樣有禁區,那條紅線,原來就無處不在。「呢條紅線其實係不斷變,內地同香港嘅標準亦不同,如果通過咗23條立法,六四館隨時就係非法組織,你做館長,真係有機會被拉」。不做館長,繼續做顧問就好。自尖沙嘴舊館因被興訟而關閉,支聯會上年底通過再購入旺角一個商業單位捲土重來,簽約前,支聯會常委兼六四紀念館管理委員會主席麥海華,就與多個成員來到林的工作室,聽取他的意見,為今年4月新館開幕做準備。
事實上,由2012年開始,兩年三遷的六四館,由深水埗社協、城大學生會旁空地,到2014年正式落戶尖沙嘴,林漢堅都是義務顧問。只是物換星移,由早年萬人空巷、市民要輪候參觀,到永久館長期籌款卻反應不理想。30年過去,大國崛起,香港也似變了樣,有人淡忘,有人無感,有人指控悼念就是大中華膠劃清界線,香港四分五裂,自嘲是「文化界方國珊」和「藝術界民協」的林漢堅,直言討厭樣板化的標籤,但有些大是大非,還是不能不守。
「任何人參與悼念六四的活動,都肯定不會是處於有利的位置……但歷史的客觀現實係:學生唔係叛亂。」
「任何人參與悼念六四的活動,自89年開始,都肯定不會是處於有利的位置……但歷史的客觀現實係:學生唔係叛亂,呢樣係歷史事實,咁多年一直好清楚」。做過醫學博物館館長,又做過何志平文化研究助理的他,89年在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攻讀藝術系碩士,師隨國學大師饒宗頤學習文化藝術史,又在當時的理工學院教設計。「我讀研究院已叫隔一重,當年藝術系好多師弟妹都好投入,製作民主女神像,有個師弟甚至參加咗黃雀行動,收留咗個逃來香港嘅民運人士。」
八九民運,全城聲援,不少大學生帶着物資自發北上支援。「我係理大嘅學生,約埋我上北京,但因為遇正學校考試結果冇上到……」局勢隨後急轉直下,當權者對訴求轉趨強硬,廣場熄燈,六四屠城,外媒陸續撤走,但一幕幕血染長安大街的新聞圖片,仍然震動全球。「一直好想為啲學生做啲嘢」。2012年,機會來了,透過何俊仁介紹,義務參與深水埗臨時館策展,協助整理有關六四的文物和珍貴相片,又為支聯會提供意見,包括落實2014年首個永久館的設計概念,在800呎的有限空間下採用「迷宮」的設計,制訂參觀路線。
「設立六四館的目的是傳承和教育,我希望參觀者可以不同角度深入認識六四,包括當時共產政權的角度、學生工人的角度,還有零八憲章的國際角度,以及參觀者的角度等,有多啲嘅互動。」與支聯會就設計討論磨合,在時間有限資源有限之下,聘用建築師落實設計概念,讓紀念館這個實體,可以實在地抗衡遺忘。可惜,六四紀念館是全球首間,也是唯一公開紀念六四的博物館,最終只能生存數年,但林漢堅這個「短命館長」,將注定被歷史記下一筆。
「記唔記得都冇所謂……不過有樣嘢你記住要寫:我唔反對平反六四,但唔係要推翻一黨專政……」林不忘叮囑。這大抵就如他早年為攝影師楊德銘策展、名為「八九風光如此美好」的攝影展,香港從來都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平行時空。「其實2014年嘅雨傘運動,我都收集咗好多嗰時嘅嘢,呢啲都係文物,不過五年實在太短,十年後回望,或者先最適合。」搞傘運展嗎?到時香港會不會再無機構願批出場地?記者掃興的問。「咪喺外國搞囉,外國人未見過咪仲好。」既然紅線無處不在,不如學習與紅線共存,頂着一頭藍髮的林漢堅,說時仍是那個頑童式的招牌笑容。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