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那些年,李曄是香港少有九名女消防隊長的其中之一
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核輻射危機,
她親赴東京協助救援;試過通宵跑山搜索失蹤者,
又遇過同一時間多人跳樓疲於奔走救援。
七年都在行動組,上山下海,看盡悲歡離合。
女人四十,這個女中豪傑,卻選擇辭職重組劇團,
全職踏台板做文武生,遊走古今。
「時間不待人,尤其是演員。」
上好妝、縛上頭帶,走出虎度門,
她是文質彬彬的一代才子,也是執起纓槍力拔山河的大將。
「李曄係唐朝皇帝,可能因為咁,我特別鍾意歷史故事吧?」
能做100下掌上壓的現代李曄,大笑反問。
記者:呂麗嬋
攝影:許頌明
「我心中嘅女英雄係Miss Lee(李曄),唔單止係因為出入火場救人,而係對理想嘅堅持。」讀中五的張詠琪,說時猶如小粉絲。位於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是傳統直資名牌女校,也是香港少有設系統粵劇課程的中學,除常設的初中必修戲曲課,還有興趣班和英國認可文憑課程,李曄正是負責的導師。這天,記者跟隨她到學校上課,學生一字排開,壓腿高舉過頭、遊走不同音階,那句「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在課室空氣中迴盪,band 1鬼妹學校的中國熱,原來異常高溫。
「戲曲文化需要承傳,但有人演都要有人睇,培育年輕觀眾係好重要,最初佢哋都抗拒,覺得老土,但我就同佢哋講,芭蕾舞都有幾百年歷史,但你會覺得跳芭蕾舞老土嗎?」親姐是武術名家李暉,年輕五歲的李曄,卻不愛武術愛粵劇。「家姐細個都學過粵劇,但無我咁癡迷啫」。生於梨園世家,父親是樂師,母親是演員,自小耳濡目染。「社會好多紛爭,喺戲劇世界卻黑白分明,壞人失敗,好人會得天幫助」。慘如梁祝,最終化蝶,還是苦中有甜。
中國戲曲世界,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義,一生只喜歡一個人,在她心中,這統統都是能救心的美好價值。李曄笑說猶記得還是小學雞,父母為口奔馳,開工帶着她在身邊,小小人兒跟着衫尾到戲棚看戲,《牡丹亭驚夢》、《再世紅梅記》,很多生離死別,似明非明,卻總是看到淚流滿面。只是,儘管情根早種,但對於上一代戲班出身的父母來說,能有多少個任劍輝?能有多少個唐滌生?眼前只看到戲行褪色,要搵食不容易,不想女兒入行,順理成章。
暫擱演戲一團火 去救人救火
早熟的李曄,縱是戲癡,但她說很早已明白社會現實、「任何理想都要建基於生活」的道理。熱愛文學和中文的她,1993年考進中大中文系,畢業後沒隨父母加入戲行,而是在瑪利曼中學教了兩年會考班,向來節儉的她儲了點錢,剛好遇上演藝學院與八和會館合作開辦中國戲曲課程,執筆寫劇本、踏台板粉墨登場,重燃一團火,其間與同樣愛唱戲的中大師妹,創辦了天馬菁莪粵劇團。「劇團嗰時仲好新,而且作為新人,想要入大劇團,亦唔容易……」
在生活和夢想之間徘徊,她再次將夢想暫時擱在一旁。「考消防返一日放兩日,工作時間較彈性,且待遇亦不差,一來有多啲時間可以唱戲同寫劇本,二來收入亦可紓緩劇團嘅財政壓力」,業餘劇團沒有名伶與經典劇目作票房保證,要靠政府資助,甚至自掏腰包補貼,人生大抵就是一場取捨。2001年,她三管齊下,一邊搞劇團演出、一邊做文化編輯幫補生計,另一邊,就為應考消防處做準備。「我自細都有跑步,又鍾意做運動,但消防體能要求係好高,當時冇咩女仔考」。
要做掌上壓和sit up,對眼力要求也高,非但需完全無近視,能見度也得比平常人高。過關斬將,2002年正式入職,消防處編制九千多人,女消防隊長只有九個,千分之一的比例,讓她成為眾綠群中一點紅。受訓時需背負逾20磅裝備來回跑,李曄承認,男女在體能上有差異,務實的她直言要在男人堆中獲認同,就要付出更大努力。「每次升職試,長官一定會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如果升職,可以如何服眾?你見到我嘅身形,都知我比較細粒,又瘦,惟有比其他人努力。」
「我仲做消防時,堅持每日跑步練好體能,風雨不改,至少唔好叫人擔心埋你嗰份。」救人救火,是集體工作,一個錯誤決定,或是體能不足後果可以好嚴重,累全隊人,是不可原諒的死罪。作為行內少有的年輕女隊長,李曄謂決策要果斷,但就要用時間爭取同僚的信任和尊重,不能心急,她自謙在行動組七年,慶幸沒有隊員因着她的決定嚴重受傷,能夠在危險的崗位完成救援工作並全身而退,不容易。
「捱得過,我覺得我嘅人生再冇乜嘢過唔到。」她自信的微笑。加入消防處13年,一半時間都在行動組,試過以隊長身份,帶領一眾男隊員通宵跑山,在濃霧中搜索失蹤人士;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瀰漫一片灰沉氣氛,當年駐守黃大仙消防局的她,遇過同一時間五人跳樓,一隊人疲於奔命救援,也參與大澳棚屋和避風塘大火救援。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核輻射危機,她是消防處唯一女性派赴東京協助救援,在不同崗位多次獲嘉許。
棄9萬月薪 中年追夢
「因為工作,遇到好多悲歡離合,令我對人生有更多不同嘅體會。」在前線出生入死,讓她體現手足同僚之情,難忘又感激,其後由行動組調到樓宇改善科,由救人到告人、由讓人感激到令人討厭,繁複的法律程序,加上捲入糾紛,一度讓她停職受查,最終雖脫罪,證實無辜,但已足夠令她意興闌珊,思考去留問題。「年紀再大,就只能教戲,時間不待人,尤其係演員。」決定辭職前她月入九萬,薪高糧準,亦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她不諱言足足花了一年時間,才真正下定決心。
「演員的戲服很多都是私伙的,以前做消防隊長收入高,得閒就走去買戲服,幾千蚊一萬蚊,面不改容。」要辭一份做了13年的穩定工作,改變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也許較衝入火場,需要更大的勇氣,她說:「辭職前一年,我下載咗個支出app,限住自己每月只可花七千,又賣埋架車,改坐地鐵」。好在她紀律部隊出身,習慣嚴守紀律,很快便達標兼適應下來,不過能夠下定決心的關鍵,仍是父母的支持和體諒。「辭職後人工只有二萬幾,呢個數仲唔夠我以前畀家用」。
只是物換星移,李曄早已不是當年站在十字路口的女孩,中年逐夢,「計掂條數」,遲到總好過無到。2014年,她寫下《獅子山下紅梅艷》,是「獅子仙」為港人化解災難的故事,貼近生活的原創劇本,在圈子備受關注,開始有戲迷專誠捧她的場,翌年她正式辭職。離開消防處四年,李曄直言有時亦會懷念當年走在前線救人的生活。「一定有唔捨得,只係人生下半場,我希望做自己一直好想做的事。」
重組劇團,演出以前不敢演的經典戲寶,小劇團人手資金不足,就身兼演員編劇導演甚至化妝場務,平日就給中學生和大學生上粵劇課,讓年輕人從粵劇了解中國文化,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以前代表消防處出國公幹交流,住嘅酒店都有好大張床,但張床有六呎闊其實都無用,我習慣只瞓左邊好少位,皆因做前線當值要瞓公家床,我長年瞓睡袋,所以習慣瞓得好直仲要唔郁,要咁大張床根本無用」。物質上的需要,往往沒你想像多,在戲圈藝名文華的李曄笑着說。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核輻射危機,
她親赴東京協助救援;試過通宵跑山搜索失蹤者,
又遇過同一時間多人跳樓疲於奔走救援。
七年都在行動組,上山下海,看盡悲歡離合。
女人四十,這個女中豪傑,卻選擇辭職重組劇團,
全職踏台板做文武生,遊走古今。
「時間不待人,尤其是演員。」
上好妝、縛上頭帶,走出虎度門,
她是文質彬彬的一代才子,也是執起纓槍力拔山河的大將。
「李曄係唐朝皇帝,可能因為咁,我特別鍾意歷史故事吧?」
能做100下掌上壓的現代李曄,大笑反問。
記者:呂麗嬋
攝影:許頌明
「我心中嘅女英雄係Miss Lee(李曄),唔單止係因為出入火場救人,而係對理想嘅堅持。」讀中五的張詠琪,說時猶如小粉絲。位於銅鑼灣的聖保祿學校,是傳統直資名牌女校,也是香港少有設系統粵劇課程的中學,除常設的初中必修戲曲課,還有興趣班和英國認可文憑課程,李曄正是負責的導師。這天,記者跟隨她到學校上課,學生一字排開,壓腿高舉過頭、遊走不同音階,那句「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在課室空氣中迴盪,band 1鬼妹學校的中國熱,原來異常高溫。
「戲曲文化需要承傳,但有人演都要有人睇,培育年輕觀眾係好重要,最初佢哋都抗拒,覺得老土,但我就同佢哋講,芭蕾舞都有幾百年歷史,但你會覺得跳芭蕾舞老土嗎?」親姐是武術名家李暉,年輕五歲的李曄,卻不愛武術愛粵劇。「家姐細個都學過粵劇,但無我咁癡迷啫」。生於梨園世家,父親是樂師,母親是演員,自小耳濡目染。「社會好多紛爭,喺戲劇世界卻黑白分明,壞人失敗,好人會得天幫助」。慘如梁祝,最終化蝶,還是苦中有甜。
中國戲曲世界,對父母要孝、對朋友要義,一生只喜歡一個人,在她心中,這統統都是能救心的美好價值。李曄笑說猶記得還是小學雞,父母為口奔馳,開工帶着她在身邊,小小人兒跟着衫尾到戲棚看戲,《牡丹亭驚夢》、《再世紅梅記》,很多生離死別,似明非明,卻總是看到淚流滿面。只是,儘管情根早種,但對於上一代戲班出身的父母來說,能有多少個任劍輝?能有多少個唐滌生?眼前只看到戲行褪色,要搵食不容易,不想女兒入行,順理成章。
暫擱演戲一團火 去救人救火
早熟的李曄,縱是戲癡,但她說很早已明白社會現實、「任何理想都要建基於生活」的道理。熱愛文學和中文的她,1993年考進中大中文系,畢業後沒隨父母加入戲行,而是在瑪利曼中學教了兩年會考班,向來節儉的她儲了點錢,剛好遇上演藝學院與八和會館合作開辦中國戲曲課程,執筆寫劇本、踏台板粉墨登場,重燃一團火,其間與同樣愛唱戲的中大師妹,創辦了天馬菁莪粵劇團。「劇團嗰時仲好新,而且作為新人,想要入大劇團,亦唔容易……」
在生活和夢想之間徘徊,她再次將夢想暫時擱在一旁。「考消防返一日放兩日,工作時間較彈性,且待遇亦不差,一來有多啲時間可以唱戲同寫劇本,二來收入亦可紓緩劇團嘅財政壓力」,業餘劇團沒有名伶與經典劇目作票房保證,要靠政府資助,甚至自掏腰包補貼,人生大抵就是一場取捨。2001年,她三管齊下,一邊搞劇團演出、一邊做文化編輯幫補生計,另一邊,就為應考消防處做準備。「我自細都有跑步,又鍾意做運動,但消防體能要求係好高,當時冇咩女仔考」。
要做掌上壓和sit up,對眼力要求也高,非但需完全無近視,能見度也得比平常人高。過關斬將,2002年正式入職,消防處編制九千多人,女消防隊長只有九個,千分之一的比例,讓她成為眾綠群中一點紅。受訓時需背負逾20磅裝備來回跑,李曄承認,男女在體能上有差異,務實的她直言要在男人堆中獲認同,就要付出更大努力。「每次升職試,長官一定會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你如果升職,可以如何服眾?你見到我嘅身形,都知我比較細粒,又瘦,惟有比其他人努力。」
「我仲做消防時,堅持每日跑步練好體能,風雨不改,至少唔好叫人擔心埋你嗰份。」救人救火,是集體工作,一個錯誤決定,或是體能不足後果可以好嚴重,累全隊人,是不可原諒的死罪。作為行內少有的年輕女隊長,李曄謂決策要果斷,但就要用時間爭取同僚的信任和尊重,不能心急,她自謙在行動組七年,慶幸沒有隊員因着她的決定嚴重受傷,能夠在危險的崗位完成救援工作並全身而退,不容易。
「捱得過,我覺得我嘅人生再冇乜嘢過唔到。」她自信的微笑。加入消防處13年,一半時間都在行動組,試過以隊長身份,帶領一眾男隊員通宵跑山,在濃霧中搜索失蹤人士;2003年沙士期間,香港瀰漫一片灰沉氣氛,當年駐守黃大仙消防局的她,遇過同一時間五人跳樓,一隊人疲於奔命救援,也參與大澳棚屋和避風塘大火救援。2011年日本海嘯引發核輻射危機,她是消防處唯一女性派赴東京協助救援,在不同崗位多次獲嘉許。
棄9萬月薪 中年追夢
「因為工作,遇到好多悲歡離合,令我對人生有更多不同嘅體會。」在前線出生入死,讓她體現手足同僚之情,難忘又感激,其後由行動組調到樓宇改善科,由救人到告人、由讓人感激到令人討厭,繁複的法律程序,加上捲入糾紛,一度讓她停職受查,最終雖脫罪,證實無辜,但已足夠令她意興闌珊,思考去留問題。「年紀再大,就只能教戲,時間不待人,尤其係演員。」決定辭職前她月入九萬,薪高糧準,亦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她不諱言足足花了一年時間,才真正下定決心。
「演員的戲服很多都是私伙的,以前做消防隊長收入高,得閒就走去買戲服,幾千蚊一萬蚊,面不改容。」要辭一份做了13年的穩定工作,改變習慣了的生活模式,也許較衝入火場,需要更大的勇氣,她說:「辭職前一年,我下載咗個支出app,限住自己每月只可花七千,又賣埋架車,改坐地鐵」。好在她紀律部隊出身,習慣嚴守紀律,很快便達標兼適應下來,不過能夠下定決心的關鍵,仍是父母的支持和體諒。「辭職後人工只有二萬幾,呢個數仲唔夠我以前畀家用」。
只是物換星移,李曄早已不是當年站在十字路口的女孩,中年逐夢,「計掂條數」,遲到總好過無到。2014年,她寫下《獅子山下紅梅艷》,是「獅子仙」為港人化解災難的故事,貼近生活的原創劇本,在圈子備受關注,開始有戲迷專誠捧她的場,翌年她正式辭職。離開消防處四年,李曄直言有時亦會懷念當年走在前線救人的生活。「一定有唔捨得,只係人生下半場,我希望做自己一直好想做的事。」
重組劇團,演出以前不敢演的經典戲寶,小劇團人手資金不足,就身兼演員編劇導演甚至化妝場務,平日就給中學生和大學生上粵劇課,讓年輕人從粵劇了解中國文化,學習正確的價值觀。「以前代表消防處出國公幹交流,住嘅酒店都有好大張床,但張床有六呎闊其實都無用,我習慣只瞓左邊好少位,皆因做前線當值要瞓公家床,我長年瞓睡袋,所以習慣瞓得好直仲要唔郁,要咁大張床根本無用」。物質上的需要,往往沒你想像多,在戲圈藝名文華的李曄笑着說。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