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葵盛東村斬人事件後,政府提出加強社區精神病復康服務,希望在全港18區設24間地區為本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然而9月計劃開展至今只得6間覓得永久處所。政府安排這些綜合社區中心在現有屋邨「落戶」時,遇到區議員和互助委員會阻撓,即使是新建屋邨,未來5年、30個新建公屋項目中也只得兩個位於沙田和元朗的屋邨有「預位」給中心。
房屋署發言人強調,新屋邨會有不同類型的社會福利設施,房署在規劃階段已跟社署磋商,盡量配合社署的需要。
選址阻力最強烈的例子,是屯門湖景邨,當去年10月社署安排了一間空置了兩年的幼稚園作屯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屯門區議會副主席梁健文即在邨內掛起逾十幅橫額表示抗議,要求把服務中心搬離該邨。
湖景邨掛橫額抗議「落戶」
提供服務的新生精神復康會兩度與他商討都未能說服對方,那些抗議橫額反而令當區的精神病康復者承受很大精神壓力。新生精神康復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主任梁燕玲女士表示,她收到逾十個求助個案,表示感到被針對歧視而不開心,更有疑似患者因為怕被人發現而不敢前往求診。她指出,這種氣氛可能加重這些人的精神病病情。
區議會斥事前沒諮詢
梁健文表示,政府在沒諮詢下便把服務中心放在湖景邨,令居民憂慮,是居民要求他掛上反對橫額,他作為民意代表當然要表達居民的意見。他強調不是反對設綜合精神健康服務中心,但認為應找一個更好的選址。
新生精神復康會主席張妙清表示,政府說要在18區開社區服務中心,但選址遇阻滯,人手又不夠,問題出在政府事前沒有規劃、公眾教育和人才配套工作。「政府有關精神病政策的工作小組在過去一年只開過兩次會,究竟成效在哪裏呢?政府沒有一個領導角色,帶領各個持份者去做這個工作。」
她認為政府應該教育公眾,這些服務中心並不單是照顧那些可能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人,而是照顧所有市民的精神健康,「每個人都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人口需求可以是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人可以受惠於精神健康服務。」
僅兩屋邨預留位置
現有屋邨社區中心面對地區阻力,在商場亦難找到5000呎的廉租單位,原想打新屋邨主意也不可能,房署未來5年只預留了兩個項目可以作這類中心。
正言匯社社長張超雄指出,政府要求18區各設服務中心,便有責任去找合適地方,30個項目只得兩個預留位置,是未盡責任。
明報記者 周展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