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增B安全感改善關係 親子「安全圈」 踢走產後抑鬱長青網文章

2019年04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4月29日 06:35
2019年04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健康
健康
詳情#
【蘋果日報】家庭中迎接新生命來臨是一件開心事,但不少新手媽媽因未能適應產後的責任和生活轉變,增加患上產後抑鬱症風險。心理學家指出,患上產後抑鬱症的準媽媽只接受情緒治療並不足夠,更需要學習修補親子關係,例如學習「安全圈」概念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丈夫在減輕妻子產後抑鬱症狀上亦扮演重要角色,應共同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


記者:何家朗

相關新聞:餵囝囝不再靠逼 新手媽情緒改善

準媽媽產後感到情緒低落十分常見,約有五至七成女士在分娩後三至四日出現易哭、煩躁及失眠等症狀,通常能在兩周內消除並回歸正常生活;但亦有一至兩成產後婦女的情緒低落症狀會一直持續,若情況維持多於兩周,就可能患上產後抑鬱症,患者最嚴重可能出現幻聽及幻覺,甚至引發自殺或殺害嬰兒的想法,亦有研究指出,產後抑鬱症患者會較常採用負面管教方式,例如逃避與孩子的互動,或以懲罰打罵為主,容易損害親子關係。


葵涌醫院提供課程

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黃惠妍表示,產後抑鬱症患者需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但傳統療法集中於改善婦女自身的情緒,無助修補親子關係。她建議患者學習「安全圈」概念,分為上半圈及下半圈。孩子處於上半圈時,會期望有家長支持,獲得出外探索的勇氣,當遇上受傷或恐懼等負面情況時,就會轉到下半圈,回到家長身邊尋求保護和安全感。家長須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安全基地,給予他們被愛的感覺,「小朋友唔係引我哋注意,好多時佢哋嘅脾氣或者要求,背後係有一個情緒需要」。


黃指婦女面對產後抑鬱時,家人應該給予諒解和幫助,尤其丈夫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建議夫婦參考「正面應付十式」,一齊做好計劃,共同分擔家務和育兒責任,有助減輕婦女產後感受到的壓力。


醫管局於2016年起引入「安全圈養育課程」,於葵涌醫院試用,服務對象為育有兩歲以下幼兒的媽媽,在臨床心理學家帶領下,以小組形式學習「安全圈」。現時課程現已擴展至所有醫院聯網的兒童身心全面發展診所,逾200名婦女曾經參加。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