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減少倚賴煤 是中共的考驗長青網文章

2011年0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2月14日 05:59
2011年02月14日 05:59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能源結構的惡性扭曲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最大噩夢,過度依賴煤炭不僅污染了中國,癱瘓了中國,也造成了今天諸多的社會經濟矛盾,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面對四面楚歌,直接遏制着中國崛起。「轉變增長方式」必須從調整能源結構入手,痛下決心遏制煤炭增長,為發展新興能源開闢道路。

經濟轉型 從能源結構入手

在國家能源局1月6日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即將卸任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長張國寶在會上作了《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增強供應保障能力 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的報告,可謂是他的卸職述職報告。他為「十二五」能源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把大力調整能源結構作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作為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重要着力點。

成本低 但發電效率不高

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骯髒低效的煤炭佔71%,石油佔18%,天然氣不到4%,核電約為1%,水電6%;全球能源結構中煤炭不到30%,石油近35%,天然氣超過24%,核電5.5%,水電6.35%。相比之下,中國的問題就出在結構上,煤炭的危害可謂罄竹難書。煤炭雖然價格低廉,但是系統效率極其低下,燃煤發電的效率最高不過45%,全國燃煤發電的平均效率只有35%,這已經是全世界最高的燃煤平均發電效率了。

相比之下,天然氣的發電最高效率接近58%。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高效運輸,損耗極低,而煤炭卻需要徵用大量耕地修築公路、鐵路、碼頭,運輸過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目前中國每年數十億噸煤炭在公路、鐵路上「大規模、長距離、高強度」運輸,不僅嚴重損毀道路,癱瘓中國的交通系統,而且消耗了大量寶貴稀缺的柴油資源。

污染嚴重 採煤事故多

煤炭的環境、生態和健康代價極其沉重,煤炭燃燒後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等,直接危害國民健康和生態環境。煤炭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罪魁禍首。煤炭的開採、運輸、配送等過程中存在大量社會問題,每年數以百計的礦工死在深深的地下,開採煤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塌陷,運輸中不斷製造惡性交通事故,相關的收入不公和貪污腐敗問題盛行……

轉變對煤炭的依賴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一個巨大考驗。煤炭是一種最典型、最傳統的「規模效益」模式,是靠大企業、大工廠、大系統和高度壟斷來維持效率。長期以來依靠煤炭建立的生產力結構,形成了一個依賴大型國有企業的金字塔式的生產關係結構,構成了一整套利益體系,並形成了壟斷利益集團。所謂「調結構」,就是要解決這些結構帶來的問題,就勢必要動既得利益集團的「乳酪」。

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依賴煤炭的戰後重建所遇到的問題與今天的中國同出一轍。當時,有一個深刻影響世界的「羅馬俱樂部」,曾出版過一個著名的報告《增長的極限》,曾全面揭示西方社會大企業壟斷和過度依賴和消耗煤炭及石油,對環境、社會公平、地緣政治、國際關係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制約。此後,經歷了兩次能源危機和各種社會衝突,使西方社會實現了艱難的結構調整。今天,很多歐洲國家基本實現能源總量不增加或有所下降,經濟維持綠色增長,環境得到不斷改善,社會堅尼系數(貧富懸殊指數)持續下降的可持續發展狀態。

1965年英國煤炭消費總量1.7億噸標準煤,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例接近60%,到2009年降至不到4286萬噸標準煤,減少了75%,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例跌至15%。而在英國接替煤炭的天然氣,從1965年佔一次能源比例僅0.7%,增加到今天的40%。1965年英國人均GDP 1650美元,今天突破45000美元,增長25倍,英國總能耗基本維持不變。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中國,下決心進行能源結構的調整,就會產生一個有效的蝴蝶效應,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升級轉變。

英大增天然氣使用 經濟猛進

胡錦濤總書記說:「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着能源的改進和更替。」當年,中國共產黨因為「東北抗日聯軍」在東三省堅持抗戰14年,在日本投降後一舉奪取東北,依靠東北的煤炭和日本建立的工業體系,摧枯拉朽橫掃了國民黨800萬大軍。

30年後的「改革開放」也是因為有了大慶油田,中國能夠靠出口大慶的石油換取外匯,在國際市場購買糧食,建設化纖廠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才敢於在農村毅然解體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包產到戶」。時間又過了30年,今天的中國再次面臨選擇,能夠推動結構性調整最現實、最經濟的動力之源是什麼?

在「十二五」能源規劃中,最大的亮點是將煤炭從「十一五」佔一次能源的70%,壓低到63%;天然氣從目前的3.9%,提升到8.3%。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增加天然氣供應需要國家對中石油(0857)、中石化(0386)霸居的天然氣資源實行市場開放,利用昂貴的天然氣要求國家電網必須允許分散式能源的併網運行,大量使用天然氣將直接影響「以煤為主」國有大型能源企業的既得利益。

國家面臨着考驗,央企面臨着考驗,整個社會都面臨着考驗。能不能走好這一步,直接關係到中國能不能完成「科學發展,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既定戰略目標。

韓曉平

中國能源網 首席資訊官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