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香港金融業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就是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根據金融管理局在農曆新年假期前發布的數字,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已突破千億,由去年11月份的937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至12月份的1009億元。同期,香港人民幣存款在12月份顯著增加12.6%,於月底達3149億元。與中港貿易額比較,結算量已經超過貿易額的四成。我們認為人民幣結算業務快速增長,可能是基於以下兩種因素。
兩大因素推動業務發展
第一是貿易結匯風險管理。港商從接到訂單到收款有時間差,如果以外幣定價,人民幣升值會使收款時兌換到的價值打了折扣,而內地付款給生產商或工資和原料價格則沒有改變。匯率的變動可以很容易把利潤吃掉,對毛利率較低的企業來說,影響非常大。面對人民幣升值的趨勢,除非基於其他考慮,企業按理應該較喜歡以人民幣定價,並在港交收,把利潤留港。
第二個因素是套利活動。自去年7月份,即香港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初期,由於在港的人民幣供不應求,銀行不用提供高利率也能吸引人民幣存款,令中港兩地存在息差。一些與香港有關聯的入口商,運用這個貿易通道,訂單以美元定價,再以遠期交收,賺取利差,到交收時人民幣升值,更有機會賺取匯差。
我們預期,按目前的政策環境,除非中央叫停,香港人民幣貿易結算的需求只會愈發增長。事實上,為了打擊通脹,中國已經進入了加息周期。在春節的最後一天,人民銀行更開始2011年的第一次加息行動。同時,我們也幾乎肯定,人民幣匯率會加快升值。因為較高的匯率可以短期紓緩資本流入的壓力,同時降低入口產品的價格,特別是原材料的價格。
在這個環境下,加上配額制度,香港人民幣的供應還是有限,供不應求,而兩地的息差和匯差很有可能進一步拉闊,帶動套利活動。息差與匯差是市場信息,套利是市場的行為。我們認為唯有加快開放人民幣國外流通的速度,加大香港可用的配額,才可滿足市場需求;既可以將香港發展為境外人民幣業務中心,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又可以建立名副其實的貿易結算制度,更可以解決資金流入國內的壓力,收一石三鳥之效。
楊宇霆
澳盛銀行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