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五四100年】
五四運動100周年,北京把五四精神定性為「愛國運動」、年輕人要「聽黨話、跟黨走」,當年五四青年愛國的一片丹心,今天卻變了要成為「愛黨青年」。香港的官方活動亦要跟黨走,本報記者了解過近期舉辦「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樂活大灣區」活動、「民族復興與青年責任」主題論壇等,發現百年前的學生運動與今天的大灣區原來也有關係。歷史的論述從來是雙面刃,在執政者手中,可以是客觀陳述,亦可以任意詮釋、渲染,成為便利政權管治的宣傳工具。
記者:梁嘉麗 關冠麒
五四展覽 有「愛國」無「自由」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展覽「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自上月底起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分為八個展區,當中包括「學生動起來」、「破舊新思想」等,介紹五四運動的緣起,進而對當時的文學、封建思想等的影響。但除了前言中有一句說明「由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知識分子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展開,他們宣揚『民主』、『科學』、『自由』與『平等』的啟蒙思想」外,八個展廳均無一闡述當時學生爭取的民主、自由及平等。
「當時學生反思舊思想、舊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學生和知識分子對北洋政府未能捍衞國家利益非常不滿,高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追求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民主自由的精神。」資深中史科老師陳仁啟說。
這種推翻封建思想,確立民主、科學的思想啟蒙,陳仁啟解釋,正是出於對國家權益被剝削的救亡精神。展覽前言卻刻意強調透過展出來自北京的文物來「回顧這場充份展現中國人的愛國和民族意識的運動」。
中國歷史學家余英時把五四運動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是1919年5月4日當天發生的學生運動,廣義則是一場思想運動,上溯至1917年的白話文運動而結束於1927年。從狹義的五四運動來看,展覽中有數張學生示威的相片,但對當天最轟動的「火燒趙家樓」事件卻隻字不提,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解釋,在揀選展品時,主要集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以及兩者如何互相推動,卻未正面回應為何沒展示「火燒趙家樓」事件。
(當時學生)燒掉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屋和毆打駐日公使章宗祥以表達不滿。今天的政權歌頌五四運動為愛國運動,同樣的燒屋打人場景,放諸今天的香港或中國,又會否同樣受歌頌?
火燒趙家樓、毆打章宗祥的暴力事件,是五四運動重點史實,陳仁啟指出,當時學生對於北洋政府出賣中國很憤怒,以燒掉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屋和毆打駐日公使章宗祥以表達不滿。今天的政權歌頌五四運動為愛國運動,同樣的燒屋打人場景,放諸今天的香港或中國,又會否同樣受歌頌?學生與暴力兩者加上來,對中共政權來說,是不能觸碰的傷疤、抑或是對歷史再次重複的恐懼?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五四運動中的愛國主義,避談民主、自由,要求「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陳仁啟質疑這個所謂的「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概念,「難道他們愛的是當時的民國政府?當然不是!他們高喊內除國賊,賊恰恰就是當時的政權,他們愛的是中國,而非政權。」他解釋,國家與政權不能混為一談,政權會交替,時局會轉移,「愛國的背後,若無民主、科學支持,盲目聽從政權的話,只會把自己的國家送上不歸路。」
官方論述把五四大力塑造成愛國運動,展覽其中一部份更介紹運動前後成立的團體,其中有一張無甚關聯的1918年新民學會相片,相中更有毛澤東,陳仁啟說:「五四運動的層次是豐富的,共產黨的成立只是其中的副產品,但把五四的論述權變成黨史的專利,則嚴重違背真相!有些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如傅斯年、羅家倫其實對共產黨反感的。」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五四運動100周年,北京把五四精神定性為「愛國運動」、年輕人要「聽黨話、跟黨走」,當年五四青年愛國的一片丹心,今天卻變了要成為「愛黨青年」。香港的官方活動亦要跟黨走,本報記者了解過近期舉辦「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樂活大灣區」活動、「民族復興與青年責任」主題論壇等,發現百年前的學生運動與今天的大灣區原來也有關係。歷史的論述從來是雙面刃,在執政者手中,可以是客觀陳述,亦可以任意詮釋、渲染,成為便利政權管治的宣傳工具。
記者:梁嘉麗 關冠麒
五四展覽 有「愛國」無「自由」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展覽「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自上月底起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分為八個展區,當中包括「學生動起來」、「破舊新思想」等,介紹五四運動的緣起,進而對當時的文學、封建思想等的影響。但除了前言中有一句說明「由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知識分子提倡的新文化運動於1915年展開,他們宣揚『民主』、『科學』、『自由』與『平等』的啟蒙思想」外,八個展廳均無一闡述當時學生爭取的民主、自由及平等。
「當時學生反思舊思想、舊文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學生和知識分子對北洋政府未能捍衞國家利益非常不滿,高舉『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追求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民主自由的精神。」資深中史科老師陳仁啟說。
這種推翻封建思想,確立民主、科學的思想啟蒙,陳仁啟解釋,正是出於對國家權益被剝削的救亡精神。展覽前言卻刻意強調透過展出來自北京的文物來「回顧這場充份展現中國人的愛國和民族意識的運動」。
中國歷史學家余英時把五四運動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是1919年5月4日當天發生的學生運動,廣義則是一場思想運動,上溯至1917年的白話文運動而結束於1927年。從狹義的五四運動來看,展覽中有數張學生示威的相片,但對當天最轟動的「火燒趙家樓」事件卻隻字不提,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解釋,在揀選展品時,主要集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係,以及兩者如何互相推動,卻未正面回應為何沒展示「火燒趙家樓」事件。
(當時學生)燒掉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屋和毆打駐日公使章宗祥以表達不滿。今天的政權歌頌五四運動為愛國運動,同樣的燒屋打人場景,放諸今天的香港或中國,又會否同樣受歌頌?
火燒趙家樓、毆打章宗祥的暴力事件,是五四運動重點史實,陳仁啟指出,當時學生對於北洋政府出賣中國很憤怒,以燒掉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的屋和毆打駐日公使章宗祥以表達不滿。今天的政權歌頌五四運動為愛國運動,同樣的燒屋打人場景,放諸今天的香港或中國,又會否同樣受歌頌?學生與暴力兩者加上來,對中共政權來說,是不能觸碰的傷疤、抑或是對歷史再次重複的恐懼?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五四運動中的愛國主義,避談民主、自由,要求「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陳仁啟質疑這個所謂的「國」,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概念,「難道他們愛的是當時的民國政府?當然不是!他們高喊內除國賊,賊恰恰就是當時的政權,他們愛的是中國,而非政權。」他解釋,國家與政權不能混為一談,政權會交替,時局會轉移,「愛國的背後,若無民主、科學支持,盲目聽從政權的話,只會把自己的國家送上不歸路。」
官方論述把五四大力塑造成愛國運動,展覽其中一部份更介紹運動前後成立的團體,其中有一張無甚關聯的1918年新民學會相片,相中更有毛澤東,陳仁啟說:「五四運動的層次是豐富的,共產黨的成立只是其中的副產品,但把五四的論述權變成黨史的專利,則嚴重違背真相!有些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如傅斯年、羅家倫其實對共產黨反感的。」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