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大先導計劃半癱「包山王」成首批受訓者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4日 20:15
2019年05月04日 20:1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每個病人都好觸動我,有啲原本傷勢好差,最終可以再行;有病人要坐輪椅,但帶住傷勢回家,可以返工養到家,每個病人都有自己故事。」脊癱病人有「孤兒病人」之稱,病情嚴重但因人數少、復健困難,在10個杯8個蓋的香港公共醫療體制下,難免受忽略;可幸仍有一班有心人,願為這班病榻上無助的病人,努力爭取資源打開缺口。港大矯型及創修外科學系獲慈善捐款購入機械腳,推出為期一年半先導計劃,助脊癱病人復健,該系臨床助理教授高日藍期望,落實研究項目讓更多病人受惠。
走進高日藍位於瑪麗醫院的辦公室,最矚目是桌上兩塊白板,除貼滿七彩童畫,最多是病人送的感謝卡,「由送嚟急症室到接受手術,以至復康出院,唔單止病人,佢哋嘅家人亦識咗好耐。」脊髓受傷,影響的不單是一個人的人生,還牽動整個家庭;月前在美國受傷的29歲香港體操運動員邱沚峰,以至因為要求安樂死而引起廣泛關注的「斌仔」鄧紹斌,都是脊癱病人。港大最新研究指出,香港每年約200宗創傷性脊髓損傷新增個案,數字尚未包括脊髓腫瘤及感染等非創傷性個案,他們都是在復康長路上的「孤兒病人」。
訓練缺損肌肉及神經線
「由健全嘅人突然變成完全唔郁得嘅病人,無論生理定心理,都需要好長時間康復。」港大新近引進機械腳先導計劃,除按摩致癱的朱政有,以及踢波撞傷頸椎致全身癱瘓的姚雲龍,年前交通意外致半癱的「包山王」黎志偉,也是首批接受訓練病人。高日藍指相對傳統復康治療,機械腳可加強訓練病人缺損的肌肉及神經線,有助復健及紓緩併發症,包括減輕神經線疼痛及有助腸道蠕動排便;但他承認並非每個病人都可因此完全康復,會因應病情而有所限制。
俗稱機械腳的輔助器重20公斤,以前多作軍事用途,近年才用在醫療上,穿在病人腳部至腰間,配合電腦程式協助脊癱病人站立和步行。高指引入先導計劃就如病人行出第一步,同樣不容易,「機械腳在港並無代理商,也冇醫生用過呢啲科技去幫病人,所以要到外國取經。」由構思籌款,到落實首個病人參與歷時長達三年,高醫生指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較西方緩慢,認為脊癱病人傷勢嚴重,極需支援,可惜乏外界關注,「除非係與他們共事的醫生或治療師,否則外界好少機會接觸同聽到佢哋嘅聲音。就如斌仔(因要求安樂死引起廣泛關注),在瑪麗住了19年,最後都是因脊癱併發症去世」。
創傷性脊癱病人主要分兩大類,一遇嚴重意外,二多屬先天退化年老病人,同樣復康期漫長,「如只負責做手術,唔會有咁深刻體會,但只要你去復康醫院,睇到病人嘅需要,感受會好深。」高指脊癱病人復康路漫漫,由受傷被送院、接受手術以至術後深切治療和復康,往往以月甚至年計,「想要好快有結果,就好容易失望。作為醫生有責任講到合理期望畀病人聽,但先決條件係你要與病人建立關係,佢對你有信心自然更有動力。」病人要調節期望但保持鬥志,醫生一樣要。
「人體就係咁奧妙,可自我修復但也有限度,外界介入無論手術定藥物,其實都有限度。」由考獲骨科專科資格到專注脊癱臨床研究,高日藍直言病人一直是他最好的老師,「學到好多,你以為佢唔得,佢又做到畀你睇」。本身也是運動健將的他,直言做骨科醫生是自小志願,「划艇、水球同游水,只要水入面嘅運動,我就好鍾意」。中學讀男拔,預科畢業後即到美國升學,父親是芬蘭人的高日藍,一直是天之驕子;但剛跟隨學系到柬埔寨義診的他,卻說回流香港在公立醫院行醫,順理成章。
「我同家人都熱愛香港」
「我同屋企人都熱愛香港,喺外國升學,但冇想過喺外國生活,好多人話公立醫院似戰場,但當年返香港唔係困難決定。」人生無常,尤其治療脊癱病人,高日藍謂對人生觀也有深遠影響,「人體好化學,你諗唔到咁輕微嘅傷,竟然有咁重大影響;人體亦好奧秘,咁大損傷,原來又可以康復到。」走在前線進行各類臨床研究,看到奇蹟也看到限制,讓他學會謙卑。
「神經線受損程度、由受傷到接受手術相隔幾耐,都會影響康復。就算手術做得快,復康都要快,唔好俾肌肉萎縮,所以連貫性治療好緊要。就算急症室幾忙都好,醫院早設計流程,急症室醫生一知係脊髓損傷,就要立即啟動,幾耐要照到X光同磁力共振,幾時要去手術室,都有指引。」這些年遇過玩欖球被撞斷頸椎,最後奇蹟康復的大學生;也遇過泰國滑水斷腰骨,在當地做手術後送回港的女病人。與時間競賽,救回神經線,讓半毫米、一毫米的神經線活過來,可能足以救回一個人的人生,甚至是一個家庭。孤兒病人不孤單,高日藍和他團隊的工作,殊不簡單。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