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城大實驗室培育 崇真養逾萬幼鱟盼扎根西貢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6日 21:25
2019年05月06日 21:2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馬蹄蟹被列為瀕危物種,保育更見逼切。城大約10年前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向學校提供幼鱟培育後放生,至今共將1,300隻馬蹄蟹放歸自然。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兩年前開始繁殖馬蹄蟹並放歸野外,目前已有約萬隻幼鱟,多於全港野生數目。該校校長柯財權期望長遠在區內物色合適放生點,讓馬蹄蟹重新扎根西貢。
馬蹄蟹野外孵化率不多於10%,實驗室孵化有助成功率。城大設有馬蹄蟹實驗室,短期養飼由漁民捕獲的野生成年馬蹄蟹,在實驗室環境繁殖並孵化;當幼鱟成長至約兩歲多便會放歸野外。城大人手有限,養殖及孵化數目不多,約10年前與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合作,推行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每年向30間學校提供馬蹄蟹幼鱟,讓學生學習飼養馬蹄蟹,觀察並記錄幼鱟生長過程,最後在元朗下白泥放歸自然,計劃至今有合共84間學校參與,將逾1,300隻馬蹄蟹放生。
城大研微塑膠對馬蹄蟹影響
不過張肇堅稱每年僅30間學校參與,每校獲分10至20隻幼鱟,實際上每年放生的馬蹄蟹數量不多,而且只是幼鱟,不可期望令族群數目大增,保育作用不大;計劃重點反是作為推廣教育,讓學生認識馬蹄蟹。城大實驗室則有作各項馬蹄蟹研究,例如微塑膠對馬蹄蟹的影響,以及找出馬蹄蟹在實驗室環境內難以生長逾九齡(約兩歲許)原因。
培育馬蹄蟹作保育非易事,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西崇)卻雄心壯志,兩年多前着手飼養馬蹄蟹,利用「地利」及「人和」,使學校現時擁有的馬蹄蟹幼鱟數目逾萬隻,高峯期曾擁有最多兩萬隻,遠多於香港野外的數千隻幼鱟。校長柯財權表示,學校位於西貢,佔地利優勢,初期可引入西貢海水飼養馬蹄蟹;與校方相熟的西貢漁民捕獲馬蹄蟹時,亦會轉交學校作繁殖。學校另一優勢在於學生人多勢眾,可同時照顧大量馬蹄蟹,並作長時間觀察。
西崇目前暫養了七隻成年馬蹄蟹,用以交配繁殖;每當馬蹄蟹產卵,校方便會動員三十多名學生到由課室改建成的「海洋科學中心」,以筲箕撈起馬蹄蟹卵,再送往生物實驗室的「年幼馬蹄蟹繁殖基地」孵化。該校孵化率極高,每兩隻卵便可孵出一隻幼鱟,比例遠高於野外的不足一成。
校方現時與教區轄下其他學校合作,推行馬蹄蟹野放計劃和孵化計劃,孵化計劃推行兩年,每年約有15間學校參與,由西崇提供設備和技術,讓其他教區小學生參與孵化馬蹄蟹,親身體驗生命出生過程;至今成功孵出三萬隻幼鱟,幼鱟出生後由西崇收回並繼續飼養。野放計劃則只於去年進行了一次,約有十多家小學及幼園參與,將西崇培育的幼年馬蹄蟹於下白泥放歸自然,涉及2,000多隻幼鱟,另向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提供800隻幼鱟供野放之用,為增加野外馬蹄蟹數目出一分力。
西崇用1比99漂白水除寄生蟲
柯財權又表示,西貢得天獨厚,過去西貢墟曾有馬蹄蟹,今不復見;但漁家既然可於西貢水域捕馬蹄蟹,證明西貢水域適合馬蹄蟹生長,透露長遠希望在西貢物色放生地點,讓馬蹄蟹重新扎根西貢。柯解釋物色放生點並不容易,因為西貢發展,沿岸泥灘消失,現時正考慮兩個潛在地點,包括鹽田梓。
有份參與馬蹄蟹計劃的生物科老師吳熙文表示,養飼及繁殖馬蹄蟹難度大,例如要調校水質鹽度和溫度。由於幼鱟不會在實驗室環境存活太久,故需決定何時放歸自然;馬蹄蟹亦有寄生蟲侵害,有損健康,學生經試驗後亦發現,可用1比99漂白水浸住馬蹄蟹,一小時後寄生蟲便會自然脫落,馬蹄蟹則毫髮未傷。有關「發明」在全港青少年創新比賽中獲獎。
養飼殊不簡單,而馬蹄蟹主要由學生照顧,除一般餵食換水,亦面對不同問題,需要學生在試驗中解決。例如隨幼鱟數目增加,馬蹄蟹亦面對「土地問題」,學生便自行設計一個兩層養飼裝置,將馬蹄蟹池置於上方,維生系統則放下方,令養飼面積增加一倍。吳熙文又指,學生發現以淡水柱射向馬蹄蟹時,會刺激馬蹄蟹產卵,他們現時亦注入淡水加快產卵速度;雖未知具體原因,但有漁民向他們透露,下雨日子會令野外馬蹄蟹上岸產卵。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