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馬蹄蟹食用藥用需求大 全球瀕危 香港「活化石」 恐難活下去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6日 21:30
2019年05月06日 21:3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聞專題】
當赤鱲角還是赤鱲角的時候,一名警官曾目睹數千隻中國鱟在海灘上,串成一條長長的「鐵鏈」,一對一對的纏綿着交配起來。如今赤鱲角建成機場,鐵鳥取代了中國鱟,這個文獻記載的上世紀70年代震撼景象,已不復在。
鱟,又名馬蹄蟹,在地球存活四億七千萬年,有「活化石」之譽,卻在中國、泰國和越南被大量捕撈,作為食物及醫藥用途,令全球馬蹄蟹數目急降,其中以中國鱟命運最堪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已將中國鱟列為「瀕危」物種,反映全球馬蹄蟹面臨滅絕危機。IUCN馬蹄蟹專家擔心,鱟的醫藥需求巨大,如未能及時出現替代品,加上各國未能減少食用的話,馬蹄蟹便有滅絕危機。
全球馬蹄蟹四個品種,香港已得其二。曾為馬蹄蟹勝地的香港泥灘,馬蹄蟹蜂擁上岸產卵風景今已不復見。城大2014年統計推算,全港只有4,000隻中國幼鱟及2,000隻圓尾幼鱟,IUCN則指2016年全港只有2,100至4,300隻中國鱟。幼鱟存活至性成熟僅萬分之一機率,現時數量未能維持族群發展,未來在港絕迹亦不足為奇。
記者:曾偉龍
地球上的生物已經歷了五次大滅絕,第六次由人類主導的大滅絕亦正在發生。走過四億七千萬年的「活化石」馬蹄蟹,現存四個品種,分別為中國鱟、圓尾鱟、巨鱟和美洲鱟,四鱟面對最大「天敵」人類步步進逼,數目銳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3月底將中國鱟列為瀕危級別,意味在全球生存狀況面對危機。
4.7億年前存活至今
本身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馬蹄蟹專家組指導委員會委員的城大化學系副教授張肇堅表示,全球馬蹄蟹存活一直備受威脅,但缺乏客觀數據支持,除美洲鱟被評「易危」,其餘三個品種一直處於「資料不足」狀態;專家組近年聯繫印尼、印度、日本及台灣等亞洲地區科學家,整理各地有關中國鱟數量及存活狀況的文獻和新聞等資料,並提交IUCN,最終IUCN於3月底將中國鱟評為全球性瀕危物種。張肇堅稱專家組相信中國鱟滅絕危機最大,故先行評級,下一步將搜集圓尾鱟及巨鱟資料以進行評級。
中國鱟在全球紅色名錄上被評為「瀕危」,但在2006年日本國內的紅色名錄更被評為「極度瀕危」;中國紅色名錄2004年更新中國鱟評級為「瀕危」,在2007年越南紅色名錄上則被列為高一級的「易危」,可見中國鱟在各地情況均見嚴峻。
成年馬蹄蟹在自然界沒天敵,故得以「戰勝」恐龍,由四億七千萬年前存活至今;但人類文明崛起,有了食用和醫藥兩大需求,使全球馬蹄蟹數目急降。馬蹄蟹少肉,味道不佳,仍有部份亞洲國家食用,亦有人以馬蹄蟹卵製沙律。
張肇堅表示,中國、泰國和越南均有人食用中國鱟,令其滅絕風險更大,因中國鱟體形較大,相對下圓尾鱟較細且有毒,反更安全。張肇堅指雖沒食用馬蹄蟹的確實數據,仍有資料指內地食用需求大,越南較低,台灣、香港則少人食用;以有食鱟傳統的廣西為例,北部灣中國鱟數目一度有100萬對,90年代末期已跌至30萬對,單是1990年至2000年期間,北部灣出口中國鱟數量大跌九成,反映食用對中國鱟數目的危害。
鱟血液需求巨大
張肇堅指馬蹄蟹沒補身功效,中國法例亦明文禁止食用及買賣,但內地馬蹄蟹作桌上鮮情況未有停止,因內地已有多年食用馬蹄蟹傳統,執法亦不嚴;現時馬蹄蟹數目減少,對食客反更吸引,「因為會包裝成珍品,令食客有虛榮感」。他又指印度有人取用圓尾鱟的尾部食用,當地人相信有助關節問題。
馬蹄蟹另一大用途是抽取血液加工製作試劑,可進行藥物及醫療用品的無菌測試,藥廠較多使用體形較大的中國鱟和美洲鱟。美國藥廠一般使用當地美洲蟹,當地法例只准抽取三分一血液便要放歸大海,反觀亞洲地區則沒管制,藥廠可抽乾血液,直接殺死馬蹄蟹。張肇堅稱馬蹄蟹血液需求巨大,即使中國和日本有法例保護,但藥廠仍會向其他國家搜羅,其中日本國內馬蹄蟹數量極低,日本藥廠更是積極他求;舉例中國80年代是鱟血主要供應地,但由於開發太多,藥廠便轉移越南開發,現時更需向馬來西亞謀求鱟血,「但係喺沙巴,因為本島都係冇」。
張肇堅引數據指,馬蹄蟹的全球醫藥需求由2013年的2.31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2.85億美元;預料至2021年,有關價值將增至3.86億美元,五年間大增35%。
面對食用和醫藥兩大需求,馬蹄蟹命運堪虞。張肇堅說,食用需求需透過教育遏止,但目前鱟試劑是唯一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可的相關試劑產品,在有效替代品出現前,馬蹄蟹情況仍令人憂慮;但他相信現時新加坡大學和美國藥廠均研究出新產品,雖未獲美國當局承認,假以時日有望替代馬蹄蟹血液。他又指馬蹄蟹殼含有幾丁質,亦有人用作製作可生物降解的縫線或其他醫療工具,美國則有漁民以馬蹄蟹肉作餌,捕捉鰻魚和響螺,但設有配額制。
在港絕迹不出奇
香港方面,城大2014年粗略統計推算,全港只有4,000隻中國幼鱟及2,000隻圓尾幼鱟。張肇堅指成年鱟由於不上岸,數目無法統計,但以現存數千隻幼鱟數字而言,未能支持整個族群發展,認為未來馬蹄蟹在港絕迹亦不出奇。
他指馬蹄蟹有一大弱勢,就是需要逾10年才會性成熟可繁殖,故一旦種族遭摧毀,需長時間及足夠數目讓幼鱟成熟,才可再繁殖,削弱回復能力;並引述有研究指馬蹄蟹數目短時間急跌,回復困難便會大增。
張肇堅又指,雖然一對鱟在一個繁殖季節可產下一萬隻卵,但當中僅不足10%成功孵化,幼鱟成長至性成熟成功率更僅萬分之一;但馬蹄蟹壽命只有二十多年,意即繁殖期只有十年時間,以現時數千隻幼鱟數目,能成長至成年鱟不會有很多,或需靠非本港水域的馬蹄蟹補充族群,「呢啲幼鱟未必可成功提供到成年嘅種群,種群好難靠香港幾千隻BB繼續Survive(生存);但其他地方有幾多就不知道,但起碼會有,因為搵到新的BB出世」。
馬蹄蟹危在旦夕,張肇堅認為香港可做之事不多,認為中國境內擁有最多馬蹄蟹,應提出將馬蹄蟹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馬蹄蟹進出口、食用和鱟血買賣,將有效保育馬蹄蟹,否則便可能絕種;但相信要有可靠的馬蹄蟹試劑替代品面世後才可能實現。
美國保育馬蹄蟹力度較亞洲為大,張肇堅稱馬蹄蟹卵是美國一些瀕危候鳥的中途站食糧,如食物不足,候鳥可能選擇其他遷移路線,帶來生態上的連鎖影響;亦曾有人估計類似候鳥因馬蹄蟹卵食糧不足,而改變路線的情況曾在香港出現。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