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曾淵滄專欄】股樓皆升 GDP為何獨弱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6日 06:35
2019年05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蘋果日報】上星期,政府公佈今年首季GDP數據,僅增長0.5%,是近10年最差的。不過,香港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的首季二手樓樓價指數卻連升3個月,同期,恒生指數也連升3個月,也就是說,今年首季,股樓皆升,獨有GDP表現差強人意,這反映了甚麼現象?
我估計GDP表現差是因為消費疲弱,股樓皆升原則上可帶起消費,即所謂的財富效應,當投資者看到自己炒股賺了錢、買樓賺了錢,會增加消費。但是,今年第一季樓價股價雖然上升,大量想買樓者仍不敢入市,大量股民也錯失入市機會,他們是等到第二季,即今年4月開始才真正感覺到樓市、股市復蘇。錯失今年首季的入市機會,意味着沒有賺到炒作而得的快錢,消費也就沒有增加,影響了今年首季GDP的表現。
上周六,3個新樓盤開售,推出1,106個單位,結果賣掉996個單位,其中會德豐(020)表現最佳,推出MONTARA 500個單位,一日售清;新世界(017)將瑧樺全幢240單位全推出,賣剩7個單位,只有內地來的地產公司億京推出的海日灣II銷售成績不算驚人,但也售出72%。
很明顯的,億京的價單不夠吸引力。前些時候,億京以標售形式開售海日灣II,標售的特點是價高者得,但是,這也表示全部參與投標者中,只有1人願意付這個價格買樓,因此,如果億京以中標價公開開售,反應必然差。有人認為,以標售方式賣樓可以試水溫,試一試買樓者的承價能力,是的,但只試到1名最高價者的承價能力,如果整個樓盤有1,000個單位,真正承價能力是出價排第1,000名的承價者,那將是很低的價格,也沒有參考價值。
曾淵滄
財經評論員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