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出意外,本周出爐的內地消費價格指數將會在5%以上。中國官方將重申,穩定物價仍是頭等大事,絕不輕忽。
畢竟,通脹已是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作為新興經濟體的排頭兵——中國,無論是「十二五」規劃期間的開局,還是日益複雜多變的形勢,維穩都是首先要考量的。
水利列「一號檔」 旨在治農
兔年春節前後,溫家寶總理已在多個場合表示,穩定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是管好通脹預期、穩定物價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
中國新世紀以來八個「一號檔」,其中連續七年是「三農」,今年是有關「水利」。看起來,好像不太搭界,其實,更具針對性。遙想去年,內地西南大旱,稻米歉收,給當局驚出一身冷汗。好在,西南糧食,對於全局影響不大,無損去年中國糧食穩定在萬億斤。
誠然,內地糧食當下庫存充裕,供求平衡。但增產難度在增加,成本上升,城鎮化和土地財政,導致一些地方出現忽視農業、放鬆糧食生產的傾向。再加上「靠天吃飯」積習難除,此次北方冬小麥主產區旱情持續發展,截至2月9日,八省冬小麥受旱面積達1億多畝,對今年夏糧增產構成直接威脅。
在通脹預期加重的情况下,為免後院失火,殃及穩定大局,國務院督促農業、水利、財政、氣象等部門全力抗旱抗災,中央財政近期安排129億元資金支援糧食生產和抗旱工作;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部委更在夏糧收成之前就提高收購價。
保障民眾收入 跑贏物價
一些主流經濟學家早就提出,內地只要GDP和收入保持較高增長,消費物價指數(CPI)增長在5%左右是可以容忍的。此說,也為一些官員所認同。但是,很多人不買這個帳。
原因無他,在CPI高企的情况下,食品和生活必需品佔有很大的比重。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收入增長無多,食品價格的上漲勢必讓他們百上加斤,對其生存構成了威脅。而近期突尼斯、埃及等國家地區發生騷亂,除了領導人腐敗弄權,民生受到影響,不能不說是一大原因。
糧價終究是百價之基,為維穩計,決策層還是對控通脹抱持審慎態度。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全球食品價格指數連漲預警,都給內地很大震動。因此,兔年開工之日就動用加息手段,顯示當局把穩定物價放在經濟增長之上。算上最近以來的3次加息,內地仍呈負利率。官方統計,食品和其他工業品上漲的勢頭,對當局來說,防控通脹依然是一場艱難之戰;而要讓民眾收入跑贏CPI,還需打出更多有效的「組合拳」,估計穩健乃至緊縮的貨幣政策還得過一陣子。
馮其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