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眾志:從維園找到港人力量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08日 21:40
2019年05月08日 21:40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本土學生組織杯葛六四集會之際,仍然有90後年輕人願意到維園點起燭光,讓那點平反之火繼續燃亮。六四屠城時,香港眾志主席林朗彥及眾志成員何嘉柔還未出生,兩人在中學初次接觸六四歷史,深受解放軍屠殺人民的畫面震撼;雖然不少年輕人認為六四屬「鄰國」事件,港人毋須堅持悼念,他們卻決定在六四30周年再到維園出席六四集會,「一齊搵到香港人嘅力量」,但林朗彥不忘從年輕人角度出發,指支聯會歷年舉辦的六四集會過於着重哀傷情緒,與中國亦有太強烈關係,形式有需要改變,認為悼念方式可以更加本土化。
20歲何嘉柔:係政治啟蒙
24歲的林朗彥和20歲的何嘉柔,兩人對六四的認知來自中學時期。林朗彥憶述首次接觸六四事件,「就係同同學坐喺一個禮堂,蒙住眼聽槍聲,同埋聽當時片段嘅聲音後,再一齊討論」。當年與同學爭論中國政府處理六四手法對錯,林朗彥強調對六四有極深感受:「對我嚟講,見到天安門母親嘅難屬,佢哋一啲好切身嘅遭遇,同埋至今受到嘅監控,其實喺我哋自己身上,我諗香港人都唔係冷血嘅人,都會有一個好明白嘅感受」。
何嘉柔首次接觸六四則在中一中文堂,當時老師播放《自由花》片段,「見到六四好多人死、好多血,嗰時對我嚟講係好震撼」。父母政治立場相對保守,何嘉柔不諱言自小已被灌輸「愛國」思想,母親強調國家政府會保護人民,「當第一次見到(屠城片段),原來一直以來嘅諗法可能未必係真」。她感到驚訝同時,不斷搜集六四資料,「去睇乜嘢係六四,點解會發生呢件事」,最終成為她的政治啟蒙,參加傘運又曾衝入政總反對引渡惡法:「如果我冇接觸六四呢樣嘢,雨傘運動出現嘅時候,可能嗰個(爭取民主)意識未必有咁強,因為中國呢件事好似好遠,好似係一件好舊嘅時代,但事實上呢個政權嘅操縱,到今時今日仍然收窄緊我哋嘅自由」。
近年部份有本土主張的年輕人認為毋須再悼念六四,兩人不表認同,何嘉柔指六四集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香港年輕一代了解六四真相,「雖然事件可能(離大家)好遠,但當中嘅意念同價值好需要我哋秉承落去,因為呢樣嘢唔單止講緊中國或者香港,當中嘅民主精神,係好需要我哋去實踐同帶畀下一代」,她同時認為集會人數極重要,「可以令大家見到,仲有咁多人選擇唔去遺忘呢件事」。
「支聯會與中國關係太強」
林朗彥稱明白不同人士對悼念六四有不同方法,他會選擇再到維園出席六四集會,「因為我覺得八九民運同紀念六四呢件事,係一個集體、公共嘅事,喺嗰個場(維園)裏面,我哋可以一齊搵到香港人嘅力量」。港人當前面對港府硬推「送中」惡法,他認為今年再評論六四別具意義,「中國起初好想建立呢個中港引渡,就係因為黃雀行動,因為香港人挺身救咗啲民運人士到香港,先至有呢個歷史」,指港府試圖推動惡法,正正反映鎮壓從未停止,「六四其實係冇完過,只係用另一種方式發生緊」。
雖然不認同杯葛集會,林朗彥不諱言由支聯會主辦的六四集會過於着重哀傷情緒和悼念,而且與中國有強烈關係,「我自己覺得係需要改變嘅」。他指悼念六四的歌曲《自由花》有一句十分重要的歌詞「年月裏轉化為力」,「其實係從八九民運,學習佢哋點樣去抗爭、學習佢哋抗爭嘅精神,我覺得遠比平反係重要嘅」,認為悼念六四的方式必須本土化,「一定要將呢個記憶,變成我哋今日繼續抗爭嘅動力」。
■記者林俊謙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