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引來國際廣泛關注,美國外交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13日發表分析文章,直指引渡法案暴露香港自治的假象,反映北京對香港的干預,條例一旦通過,將對美國構成極大風險,並有機會違反《美國—香港政策法》。文章認為,中共不太可能改變方向,事態發展關鍵在於美國應否制裁香港,惟港人勢因而遭受經濟影響,北京亦會有所損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卻似乎不願在外部壓力下退縮。
以〈香港將迎來美中攤牌〉為標題的文章,由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金融時報》前記者白傑明(Ben Bland)撰寫,他形容在已處於半威權下的香港,中國正推演其最後劇本,惟因壓迫過度,迫使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介入。
文章指出,自習近平上場後,大力打壓內地異見的同時,亦希望消除香港的異議聲音,由北京欽點的香港政府近年也採取多項前所未有的打壓措施,包括DQ民選立法會議員、取締民族黨、關押民主運動領袖、驅逐《金融時報》資深記者馬凱等,《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大批港人上街反對,惟北京只希望加速與香港融合,料不太可能促使北京重新考慮改變主意。
質疑國際反對聲音太少
文章隨後提及美國國會諮詢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早前發表報告,指一旦修訂條例,將對美國企業構成極大風險,特別是中方已表明會拘留外國人士如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等作政治人質,而修例更有機會違反《美國—香港政策法》中多項條款,令美國有理據重視審視《美國—香港政策法》。
白傑明指出,隨着幾位佔領運動領袖被判囚,美國駐港領事終開腔,警告香港自治繼續受侵蝕,將使香港長期在國際事務中處於的特殊地位受威脅。歐盟和英國近期也相繼批評北京;長期以來未有發聲的國際商會──香港區會亦正式表態指出修例威脅香港法治,惟他質疑這些不滿聲音聽來是「太少、太遲(too little, too late)」。
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對港的制裁措施能否有效阻止北京,是對港人有助還是帶來阻礙;白傑明認為制裁令港人勢遭受經濟影響,但北京必會失去更多,因為香港是大型中國公司(國有和私營企業)及許多中國億萬富翁的首選對外投資閥門,而從貿易戰可見,習近平並不願意在面對外部壓力時退縮。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以〈香港將迎來美中攤牌〉為標題的文章,由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金融時報》前記者白傑明(Ben Bland)撰寫,他形容在已處於半威權下的香港,中國正推演其最後劇本,惟因壓迫過度,迫使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介入。
文章指出,自習近平上場後,大力打壓內地異見的同時,亦希望消除香港的異議聲音,由北京欽點的香港政府近年也採取多項前所未有的打壓措施,包括DQ民選立法會議員、取締民族黨、關押民主運動領袖、驅逐《金融時報》資深記者馬凱等,《逃犯條例》修訂引發大批港人上街反對,惟北京只希望加速與香港融合,料不太可能促使北京重新考慮改變主意。
質疑國際反對聲音太少
文章隨後提及美國國會諮詢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早前發表報告,指一旦修訂條例,將對美國企業構成極大風險,特別是中方已表明會拘留外國人士如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等作政治人質,而修例更有機會違反《美國—香港政策法》中多項條款,令美國有理據重視審視《美國—香港政策法》。
白傑明指出,隨着幾位佔領運動領袖被判囚,美國駐港領事終開腔,警告香港自治繼續受侵蝕,將使香港長期在國際事務中處於的特殊地位受威脅。歐盟和英國近期也相繼批評北京;長期以來未有發聲的國際商會──香港區會亦正式表態指出修例威脅香港法治,惟他質疑這些不滿聲音聽來是「太少、太遲(too little, too late)」。
更大的問題是美國對港的制裁措施能否有效阻止北京,是對港人有助還是帶來阻礙;白傑明認為制裁令港人勢遭受經濟影響,但北京必會失去更多,因為香港是大型中國公司(國有和私營企業)及許多中國億萬富翁的首選對外投資閥門,而從貿易戰可見,習近平並不願意在面對外部壓力時退縮。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