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一場八九學運,捲入成千上萬的人。無數人命運就此改變,流亡的流亡,坐牢的坐牢,被打壓的被打壓……當年學生一腔熱忱從未得以平反。
今年五十多歲,頭髮半白,神情肅穆的張倫是其中一名八九學運領袖。三十年後,他首次開腔談六四接受採訪。
當年他是年輕學者,學運期間於天安門廣場擔任糾察總長,後因胃潰瘍昏厥,清場屠城前被安排離開廣場,六四受黃雀行動義助,流亡法國,成為學者。
為了紀念六四30周年,他終於打破緘默,應法國兩大出版社邀請,口述親身經歷,與法國插畫家和作家協作,籌備兩年多時間,4月初出版畫冊《天安門1989,我們被粉碎的希望》,以連環圖追憶六四事件。
記者:鄭祉愉
攝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掀開書的內封面,赫見一條條血紅色的直幡,張揚的毛筆字寫下口號:「建立民主中國」、「推翻專制制度」、「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紅似運動中灑過的血淚。張倫寫下篇首語:「天安門真正的英雄是絕食的學生,以及每一位為維護理想,不惜以身擋下坦克和子彈,無名的北京市民。作為倖存者的見證,這本書首先是為六四中消失的人們書寫,並向他們致敬。」
張倫的六四,也由一條大字直幡開始。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後,學生群湧往天安門廣場悼念。法國電視台攝下張倫的身影,他神情肅穆,高高舉着素白祭幡,親手在幡上寫「魂歸來兮」四字,走向滿是花圈和花牌的紀念石碑。
那一年,張倫26歲,北京大學念畢研究生,在中國地質大學政治系任講師,手上有幾個研究同時進行,不僅受邀籌備出版一套學術叢書,又曾是中國政府經濟改革的科技小組成員,眼看前途無量。他對國家改革懷抱希望,「(國家)更加正義,公民有更多權利和自由空間。」
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邁向改革,四五運動、西單民主牆事件等,埋下了非暴力民主抗爭的種子。積極提倡民主變革的知識分子,要數民間學術機構中,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下稱社經所)的一眾年輕學者,積極推動民間研究、出版刊物、辦學術沙龍、參與改革及多次學潮,當中包括四五運動中的組織者王軍濤、陳子明等人。社經所當時已遭受公安監控,六四後被中國官媒稱為「黑手」。
一次在北大舉辦的改革研討會,令張倫結識王軍濤,意外投緣,隨後相約吃飯,成為好朋友;張倫也慢慢加入到該民運圈子之中,參與研究。張倫在回憶錄《「天安門黑手」備忘錄(下稱黑)》寫道,1986年一次圈子聚會,二十多歲的自己向眾人敬酒,感慨四五運動發生時,年紀尚小:「不知歷史是否還會給我另一個機會,如是,我一定會與朋友們共同戰鬥在天安門廣場。」不過誰也沒想過,機會會來得如此兇猛。
改革派投身民運:良知的選擇
胡耀邦的死,重挫了中國改革派,悼念演變成示威抗議,學生們向政府提出變革訴求「北大七條」,拉開了八九民運波瀾壯闊的帷幕。
4月19日,流了第一滴血。當晚,數千名學生聚集新華門,要求領導接受請願書。武警組成人牆,防止學生闖入,凌晨4時官方廣播,開始清場,六、七百名學生分離在新華門前。張倫回憶,吾爾開希穿上一身軍裝,跳出來演講、組織群眾、支援被堵在新華門裏面的同學:「我們在外面,不能讓他們感到孤單。」人群不斷被打散,再集合,張倫親眼目賭警察揮舞銅頭皮帶和皮鞋打人,周圍全是「明目張膽」的便衣警察,最終人群被打散,警察封鎖長安街,學生稱為「420慘案」。
「八九這個運動,上街了,你要不參與,要不支持,要不投身進去。」張倫選擇義無反顧地投身民運,留守廣場紀念碑,「歷史事件來了,你就要作出抉擇,承擔後果,我參與運動基本上是一種良知的選擇」。
民運中鎂光燈聚焦學生領袖,知識分子相對不受注目,卻同樣身處風口浪尖。四二六社論將運動定性為「動亂」,掀起學生怒火,於社經所兼職的劉剛,牽頭各學生組織,成立「高自聯」,發起「四.二七」大遊行,又組織「市民敢死隊」。《黑》一書中記載,5月13日學生絕食,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訪華前,時任中央統戰部長閻明復曾接觸社經所,召開緊急會議,希望他們代為居中斡旋,勸說學生撤離廣場,王軍濤等三人應允,嘗試與當局建立對話和談判的渠道。社經所被捲入其中,又夾在學生、以及中共權力鬥爭之間,最終無功而返。
5月17日,各地學生聲援,廣場人數達到一百多萬。張倫高近一米九,一遠眺,就看到西北角人擠人,人群東歪西倒,見情況危險,他頓時跑上紀念碑,告訴學運分子邵江,有需要疏散人群,邵江反而叫他趕快處理,「我就變成了疏導總指揮,從那以後就下不來了」。翌日,李鵬與學生代表會面。那天下着傾盤大雨,雨水混着學生的汗水,邵江等人都累了,張倫便走馬上任,帶着話筒,代表「總部」慰問學生,又疏導人群,讓救護車通過,忙得腳不沾地。
19日凌晨,改革派趙紫陽到訪廣場呼籲學生結束絕食,其後失勢。翌日,國務院發表戒嚴令,調動超過25萬名士兵,前往北京。23日,社經所由王軍濤、陳子明領頭,聯同王丹、劉曉波等多人,籌組首都各界聯席會議,成立保衞天安門廣場指揮部。柴玲擔任總指揮,副總指揮為封從德、張伯笠、李祿,參謀部部長為劉剛,老木任宣傳部長……名單最末,正是糾察總長張倫。
許多人前往廣場找總部,發通行證、堵阻軍車、維護廣場秩序、保護廣播站、協調抗議隊伍等,都屬他的責任範圍,常常要張倫來解決。當年缺乏資源,他形容糾察隊「象徵性更甚於實質性」,當年大量市民以人潮包圍並堵截陸軍軍車,甚至躺在地上,阻擋其前進,以至5月24日中國政府下令軍隊撤退至城外基地,均屬北京市民自發努力。
厚厚的時光像一把大篩子,把政治的大事濾去,張倫唯獨忘不了小事,以及貧窮、熱心而善良的北京市民。絕食後,廣場紀念碑下,物資堆得像小山一樣,通通是市民捐出來的,不單用茶壺裝着熱騰騰的薑湯,又送來棉被、水等等。有天晚上,一位北京市民,組織起附近一小區鄰里,來找張倫,說了一句:「我們真的是把家裏能拿的都拿出來了,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張倫可以做的都做了,他的身體快到極限。前一年,他因為生活忙碌不規律,胃大量出血,幾乎送命,休養了半年。連日留守廣場,他一直服藥,一邊勉強支撐着執行糾察職務,偏偏因壓力太大,憂思過度,夜夜失眠。
5月24日,廣場北部的指揮所帳篷內,張倫忽然眼前一黑,陷入昏厥,眾人連忙合力送他到醫院,注射點滴。躺在手術床上一晚後,他又自己走回廣場了。到了29日開聯席會議,同學得架着他走過去。王軍濤看他快熬不下去,翌日把他和劉剛送到昌平區先行休養整頓,準備應付下一波的抗爭。
6月4日凌晨清場那一晚,二人躲在昌平的法大分校,看着極少人從北京跑回來,大喊:「開槍了!」得悉軍隊突然進場封城,張倫憤怒而難過,想回北京,但斷了消息,無計可施。6月4日下午,朋友將王丹、宣傳部部長老木等人也送到昌平,辦了假工作證,準備逃亡。
匆匆撤離北京,從車站上車時,張倫將幾份通行證,一條紅領巾交託好友謝小慶。這條平平無奇的布,是天安門運動絕食時的特別通行證,特意找來許多活動分子簽名,包括劉曉波、劉剛、吾爾開希、柴玲、王軍濤、王丹、老木等人。謝小慶即使逃避追捕,遠走他鄉,仍妥當保管紅領巾,十年後才託人交回張倫手中。
一份內疚感 沉默多年
一別經年,眾人命途各異。30年後,張倫把這條紅領巾印在書中,墨迹早模糊,化成淺淺幾筆,仍然觸目驚心。
孤身流亡期間,張倫多在中國西北一帶度過,借宿於朋友家中,從電台廣播、電視,不斷聽見朋友被捕的消息,他冷靜以待,想着「可能過兩天就是我了」。
像社經所的王軍濤和陳子明一樣,張倫起初不打算離開中國。5月份昏倒後,從醫院回廣場的路上,他甚至回了任教的大學,向室友交代種種入獄的安排:「假使我明天被捕了,請把消息轉告我母親,小心措辭,她患有心臟病。」不過,流亡數月,日子漸漸看不到盡頭,後來他念及,萬一被抓,只會牽連曾幫助他、讓他借宿的朋友,才決定經黃雀行動安排來港。
《內幕與真相──六四黃雀行動(下稱黃雀)》提到,老木、張倫當時藏匿蘭州,躲在新華社分社王建勇那處,兩名「黃雀」一次探路不成,再去蘭州,才成功約在一個小餐廳見面。此後,黃雀們先前往廣州,張倫、老木、王建勇再用假證件購票。張倫形容逃亡到廣州的過程「有驚無險」,「中間出了許多枝節,火車突然塌方誤點」,要重新購票。
9月7日,經船家安排,張倫終於來到香港,迅速被特案處理前往巴黎。他當了主席嚴家祺的特別助理半年,便決意學習法文,意外得到當地一對夫婦收留照顧,開展新生活。
記者忍不住問,6月3日前離開廣場是遺憾、幸還不幸?「個人來說,當然是幸運的,因為我的身份(不是學生),我的任務包括堵截軍車,維持廣場秩序,如果我被抓,官方審判我,把許多事情安在我頭上,最後是一個甚麼結局就很難說了,但我多年來也有一份內疚感,我當時之所以做這些事,還是為了保護學生,結果命運陰差陽錯,我偶然要退下來,許多學生市民之後失去了生命,六四當日在北京郊區我和王丹、劉剛等人分手,結果後來他們都陸續被捕了。」
這份負罪感,是多年來他保持沉默的原因,他一再強調,從不覺得自己做了甚麼,真正的英雄,從來是無名的北京市民和學生。中共政權一直迫害他的朋友,張倫雖然視自己為其中一名受害者,但「相對數十年來中共統治下許多人所受的戕害,我所受的完全是微不足道」。
《前哨》雜誌總編劉達文在《黃》寫道,學生領袖中,社經所等人的刑期最重,反映他們在中共心目中是「心腹大患」,相對王丹被判四年,劉剛被判六年,王軍濤和陳子明更遭中共收買的友人出賣,被重判十三年。陳子明直至因癌病去世,終身遭監視和軟禁。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祖國
至於張倫,離別故國,學者事業化為烏有。多年來,與親人相隔遠洋,母親去年逝世,舉行喪禮,也無法前往盡孝,餘生不能相見,張倫只能說「很難過」。
2009年,朱耀明牧師發起「我要回家」的運動,邀請流亡人士撰文,張倫過了截稿日期,遲遲未能下筆,最終寫成不足千字的短文《回家的困惑》。他曾朝思暮想要回家,夜夜夢見北京的天空、在老家與父母團圓的場景,只是「回鄉的夢越來越少,它被強制壓抑到不能成夢的狀況。」
十年生死兩茫茫,他的思鄉情像沉船,已無法用言語打撈。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回中國。」張倫略帶激動地說:「有自由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國,我現在回中國,不能自由表達,(難道)要在他們面前下跪、討饒,寫檢討嗎?只有一天這個國家說要民主和解,走向未來,平反(六四),我才會考慮。」
時移世易,張倫在法國成家立室,育有三名子女,最大的兒子已經20歲了。他為人低調,擔任法國大學的教授,始終過着半隱居的生活,幾乎不社交。海外民運他很少參與,亦沒刻意翻看六四的資料。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對他的過往,多不知情。不是因為六四30周年,他不會出書。記者詢問事件細節,他有幾次不願細談,甚至說「我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願意就八九談論自己。」
多年來,張倫對創傷絕口不提,僅僅於一篇散文《倖存者感言》提過:1998年8月,他正收聽電台節目,播出一位老邁的蘇聯共產黨人的訪問,詳細講述含冤受屈,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24年,獵人如何砍掉逃亡者的頭顱,已「幾乎要窒息,我放下手中的飯菜,恐怖襲滿了全身」,抓緊不滿周歲的兒子。可想而知,當年他所受創傷有多嚴重,只要有人提到在專權國家被迫害的遭遇,都令他顫抖,觸發痛苦的回憶。作為倖存者,他只能作歷史評價:「人類史上有各式各樣的戰爭和屠殺,但20世紀集權主義對人的尊嚴、生命的踐踏和抹殺,真的是非常非常恐怖和殘酷。」
30年颺一聲過去了,六四餘波仍未完結,傷口未癒。近日接連兩位朋友去世,包括民運人士張健,張倫不勝感慨。接近三小時的採訪後,他回覆電郵,說頭痛不止,連續幾天身體不舒服。
張倫選擇發聲,因自覺要為歷史盡一份責任。正如米蘭·昆德拉所寫,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八九民運被官方歪曲抹黑,這本畫冊與其說是自傳,實際是以個人經歷貫穿,由此解釋六四的歷史書,他唯一的私心,就是希望藉此讓孩子了解父親。
流亡期間,他躲在小小的房間中,第一次見到「坦克人」的照片出現於電視螢幕,官方在耳邊播報,譴責暴徒之猖獗。他形容坦克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一張照片之一」,「坦克象徵20世紀集權主義的權力壓迫,(這張照片)象徵了人民對於暴力的抵抗,那種(人民的)尊嚴」。近日Leica一條宣傳片,向「坦克人」致敬,照片流傳至今,無名抗爭者的勇氣仍然震撼。
書中以香港六四燭光集會作結。張倫對香港,始終心存感激,亦希望成就對得住曾幫助過他的香港人。他特別提到,年輕一代也有責任了解歷史,中國和香港今日的面貌,「與過去30年有歷史的傳承,當中八九肯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光是公共責任,也是對你自己(的責任),到底是生活在甚麼樣的社會?社會面貌怎麼來的?」
八九學運雖然失敗了,但放諸全球,影響蘇聯表態,開啟東歐民主運動浪潮,同時在中國推進改革開放,「沒有這麼大的犧牲,政權搖搖欲墜,在經濟和社會空間上,他們不會做出那麼大的讓步。」張倫感慨,學生30年前的訴求,至今仍未實現。
八九民運中無數人犧牲,改革希望遭無情粉碎,以鎮壓收場,張倫拒絕評論值得與否,只說:「你沒有辦法確定,沒有八九,中國歷史會是怎樣,我們只能接受歷史。」他只希望,更多人記得六四的死難者。
張倫於《黑手錄》中形容,社經所就像一首好歌,一群好友組成不同聲部,他們因為追求更公正的世界,或身陷囹圄,或流離異鄉,或已過身。他忘不了王軍濤曾說找一天一同往塞外遊歷,沒想到流亡時張倫獨自去了西北,於過陰山的長途客車中,他一路想念朋友,腦內一路迴蕩着出塞曲的歌聲:英雄騎馬壯,何日榮歸故鄉……
流亡海外多年,這首歌仍然偶爾在張倫心中響起。他寫道:「我們精神上的出塞曲或許應將永久地傳唱,因為它才是我們生命的永恒之鄉,是為此,我們需要一唱再唱,一唱再唱。」有朝一日,他會出版一本回憶錄,再談六四。
30年了,記憶與遺忘的戰歌,仍然在唱。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今年五十多歲,頭髮半白,神情肅穆的張倫是其中一名八九學運領袖。三十年後,他首次開腔談六四接受採訪。
當年他是年輕學者,學運期間於天安門廣場擔任糾察總長,後因胃潰瘍昏厥,清場屠城前被安排離開廣場,六四受黃雀行動義助,流亡法國,成為學者。
為了紀念六四30周年,他終於打破緘默,應法國兩大出版社邀請,口述親身經歷,與法國插畫家和作家協作,籌備兩年多時間,4月初出版畫冊《天安門1989,我們被粉碎的希望》,以連環圖追憶六四事件。
記者:鄭祉愉
攝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掀開書的內封面,赫見一條條血紅色的直幡,張揚的毛筆字寫下口號:「建立民主中國」、「推翻專制制度」、「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紅似運動中灑過的血淚。張倫寫下篇首語:「天安門真正的英雄是絕食的學生,以及每一位為維護理想,不惜以身擋下坦克和子彈,無名的北京市民。作為倖存者的見證,這本書首先是為六四中消失的人們書寫,並向他們致敬。」
張倫的六四,也由一條大字直幡開始。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後,學生群湧往天安門廣場悼念。法國電視台攝下張倫的身影,他神情肅穆,高高舉着素白祭幡,親手在幡上寫「魂歸來兮」四字,走向滿是花圈和花牌的紀念石碑。
那一年,張倫26歲,北京大學念畢研究生,在中國地質大學政治系任講師,手上有幾個研究同時進行,不僅受邀籌備出版一套學術叢書,又曾是中國政府經濟改革的科技小組成員,眼看前途無量。他對國家改革懷抱希望,「(國家)更加正義,公民有更多權利和自由空間。」
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邁向改革,四五運動、西單民主牆事件等,埋下了非暴力民主抗爭的種子。積極提倡民主變革的知識分子,要數民間學術機構中,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下稱社經所)的一眾年輕學者,積極推動民間研究、出版刊物、辦學術沙龍、參與改革及多次學潮,當中包括四五運動中的組織者王軍濤、陳子明等人。社經所當時已遭受公安監控,六四後被中國官媒稱為「黑手」。
一次在北大舉辦的改革研討會,令張倫結識王軍濤,意外投緣,隨後相約吃飯,成為好朋友;張倫也慢慢加入到該民運圈子之中,參與研究。張倫在回憶錄《「天安門黑手」備忘錄(下稱黑)》寫道,1986年一次圈子聚會,二十多歲的自己向眾人敬酒,感慨四五運動發生時,年紀尚小:「不知歷史是否還會給我另一個機會,如是,我一定會與朋友們共同戰鬥在天安門廣場。」不過誰也沒想過,機會會來得如此兇猛。
改革派投身民運:良知的選擇
胡耀邦的死,重挫了中國改革派,悼念演變成示威抗議,學生們向政府提出變革訴求「北大七條」,拉開了八九民運波瀾壯闊的帷幕。
4月19日,流了第一滴血。當晚,數千名學生聚集新華門,要求領導接受請願書。武警組成人牆,防止學生闖入,凌晨4時官方廣播,開始清場,六、七百名學生分離在新華門前。張倫回憶,吾爾開希穿上一身軍裝,跳出來演講、組織群眾、支援被堵在新華門裏面的同學:「我們在外面,不能讓他們感到孤單。」人群不斷被打散,再集合,張倫親眼目賭警察揮舞銅頭皮帶和皮鞋打人,周圍全是「明目張膽」的便衣警察,最終人群被打散,警察封鎖長安街,學生稱為「420慘案」。
「八九這個運動,上街了,你要不參與,要不支持,要不投身進去。」張倫選擇義無反顧地投身民運,留守廣場紀念碑,「歷史事件來了,你就要作出抉擇,承擔後果,我參與運動基本上是一種良知的選擇」。
民運中鎂光燈聚焦學生領袖,知識分子相對不受注目,卻同樣身處風口浪尖。四二六社論將運動定性為「動亂」,掀起學生怒火,於社經所兼職的劉剛,牽頭各學生組織,成立「高自聯」,發起「四.二七」大遊行,又組織「市民敢死隊」。《黑》一書中記載,5月13日學生絕食,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訪華前,時任中央統戰部長閻明復曾接觸社經所,召開緊急會議,希望他們代為居中斡旋,勸說學生撤離廣場,王軍濤等三人應允,嘗試與當局建立對話和談判的渠道。社經所被捲入其中,又夾在學生、以及中共權力鬥爭之間,最終無功而返。
5月17日,各地學生聲援,廣場人數達到一百多萬。張倫高近一米九,一遠眺,就看到西北角人擠人,人群東歪西倒,見情況危險,他頓時跑上紀念碑,告訴學運分子邵江,有需要疏散人群,邵江反而叫他趕快處理,「我就變成了疏導總指揮,從那以後就下不來了」。翌日,李鵬與學生代表會面。那天下着傾盤大雨,雨水混着學生的汗水,邵江等人都累了,張倫便走馬上任,帶着話筒,代表「總部」慰問學生,又疏導人群,讓救護車通過,忙得腳不沾地。
19日凌晨,改革派趙紫陽到訪廣場呼籲學生結束絕食,其後失勢。翌日,國務院發表戒嚴令,調動超過25萬名士兵,前往北京。23日,社經所由王軍濤、陳子明領頭,聯同王丹、劉曉波等多人,籌組首都各界聯席會議,成立保衞天安門廣場指揮部。柴玲擔任總指揮,副總指揮為封從德、張伯笠、李祿,參謀部部長為劉剛,老木任宣傳部長……名單最末,正是糾察總長張倫。
許多人前往廣場找總部,發通行證、堵阻軍車、維護廣場秩序、保護廣播站、協調抗議隊伍等,都屬他的責任範圍,常常要張倫來解決。當年缺乏資源,他形容糾察隊「象徵性更甚於實質性」,當年大量市民以人潮包圍並堵截陸軍軍車,甚至躺在地上,阻擋其前進,以至5月24日中國政府下令軍隊撤退至城外基地,均屬北京市民自發努力。
厚厚的時光像一把大篩子,把政治的大事濾去,張倫唯獨忘不了小事,以及貧窮、熱心而善良的北京市民。絕食後,廣場紀念碑下,物資堆得像小山一樣,通通是市民捐出來的,不單用茶壺裝着熱騰騰的薑湯,又送來棉被、水等等。有天晚上,一位北京市民,組織起附近一小區鄰里,來找張倫,說了一句:「我們真的是把家裏能拿的都拿出來了,不知道還能怎麼做。」
張倫可以做的都做了,他的身體快到極限。前一年,他因為生活忙碌不規律,胃大量出血,幾乎送命,休養了半年。連日留守廣場,他一直服藥,一邊勉強支撐着執行糾察職務,偏偏因壓力太大,憂思過度,夜夜失眠。
5月24日,廣場北部的指揮所帳篷內,張倫忽然眼前一黑,陷入昏厥,眾人連忙合力送他到醫院,注射點滴。躺在手術床上一晚後,他又自己走回廣場了。到了29日開聯席會議,同學得架着他走過去。王軍濤看他快熬不下去,翌日把他和劉剛送到昌平區先行休養整頓,準備應付下一波的抗爭。
6月4日凌晨清場那一晚,二人躲在昌平的法大分校,看着極少人從北京跑回來,大喊:「開槍了!」得悉軍隊突然進場封城,張倫憤怒而難過,想回北京,但斷了消息,無計可施。6月4日下午,朋友將王丹、宣傳部部長老木等人也送到昌平,辦了假工作證,準備逃亡。
匆匆撤離北京,從車站上車時,張倫將幾份通行證,一條紅領巾交託好友謝小慶。這條平平無奇的布,是天安門運動絕食時的特別通行證,特意找來許多活動分子簽名,包括劉曉波、劉剛、吾爾開希、柴玲、王軍濤、王丹、老木等人。謝小慶即使逃避追捕,遠走他鄉,仍妥當保管紅領巾,十年後才託人交回張倫手中。
一份內疚感 沉默多年
一別經年,眾人命途各異。30年後,張倫把這條紅領巾印在書中,墨迹早模糊,化成淺淺幾筆,仍然觸目驚心。
孤身流亡期間,張倫多在中國西北一帶度過,借宿於朋友家中,從電台廣播、電視,不斷聽見朋友被捕的消息,他冷靜以待,想着「可能過兩天就是我了」。
像社經所的王軍濤和陳子明一樣,張倫起初不打算離開中國。5月份昏倒後,從醫院回廣場的路上,他甚至回了任教的大學,向室友交代種種入獄的安排:「假使我明天被捕了,請把消息轉告我母親,小心措辭,她患有心臟病。」不過,流亡數月,日子漸漸看不到盡頭,後來他念及,萬一被抓,只會牽連曾幫助他、讓他借宿的朋友,才決定經黃雀行動安排來港。
《內幕與真相──六四黃雀行動(下稱黃雀)》提到,老木、張倫當時藏匿蘭州,躲在新華社分社王建勇那處,兩名「黃雀」一次探路不成,再去蘭州,才成功約在一個小餐廳見面。此後,黃雀們先前往廣州,張倫、老木、王建勇再用假證件購票。張倫形容逃亡到廣州的過程「有驚無險」,「中間出了許多枝節,火車突然塌方誤點」,要重新購票。
9月7日,經船家安排,張倫終於來到香港,迅速被特案處理前往巴黎。他當了主席嚴家祺的特別助理半年,便決意學習法文,意外得到當地一對夫婦收留照顧,開展新生活。
記者忍不住問,6月3日前離開廣場是遺憾、幸還不幸?「個人來說,當然是幸運的,因為我的身份(不是學生),我的任務包括堵截軍車,維持廣場秩序,如果我被抓,官方審判我,把許多事情安在我頭上,最後是一個甚麼結局就很難說了,但我多年來也有一份內疚感,我當時之所以做這些事,還是為了保護學生,結果命運陰差陽錯,我偶然要退下來,許多學生市民之後失去了生命,六四當日在北京郊區我和王丹、劉剛等人分手,結果後來他們都陸續被捕了。」
這份負罪感,是多年來他保持沉默的原因,他一再強調,從不覺得自己做了甚麼,真正的英雄,從來是無名的北京市民和學生。中共政權一直迫害他的朋友,張倫雖然視自己為其中一名受害者,但「相對數十年來中共統治下許多人所受的戕害,我所受的完全是微不足道」。
《前哨》雜誌總編劉達文在《黃》寫道,學生領袖中,社經所等人的刑期最重,反映他們在中共心目中是「心腹大患」,相對王丹被判四年,劉剛被判六年,王軍濤和陳子明更遭中共收買的友人出賣,被重判十三年。陳子明直至因癌病去世,終身遭監視和軟禁。
有自由的地方就是祖國
至於張倫,離別故國,學者事業化為烏有。多年來,與親人相隔遠洋,母親去年逝世,舉行喪禮,也無法前往盡孝,餘生不能相見,張倫只能說「很難過」。
2009年,朱耀明牧師發起「我要回家」的運動,邀請流亡人士撰文,張倫過了截稿日期,遲遲未能下筆,最終寫成不足千字的短文《回家的困惑》。他曾朝思暮想要回家,夜夜夢見北京的天空、在老家與父母團圓的場景,只是「回鄉的夢越來越少,它被強制壓抑到不能成夢的狀況。」
十年生死兩茫茫,他的思鄉情像沉船,已無法用言語打撈。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回中國。」張倫略帶激動地說:「有自由的地方就是我的祖國,我現在回中國,不能自由表達,(難道)要在他們面前下跪、討饒,寫檢討嗎?只有一天這個國家說要民主和解,走向未來,平反(六四),我才會考慮。」
時移世易,張倫在法國成家立室,育有三名子女,最大的兒子已經20歲了。他為人低調,擔任法國大學的教授,始終過着半隱居的生活,幾乎不社交。海外民運他很少參與,亦沒刻意翻看六四的資料。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對他的過往,多不知情。不是因為六四30周年,他不會出書。記者詢問事件細節,他有幾次不願細談,甚至說「我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願意就八九談論自己。」
多年來,張倫對創傷絕口不提,僅僅於一篇散文《倖存者感言》提過:1998年8月,他正收聽電台節目,播出一位老邁的蘇聯共產黨人的訪問,詳細講述含冤受屈,被送往西伯利亞勞改24年,獵人如何砍掉逃亡者的頭顱,已「幾乎要窒息,我放下手中的飯菜,恐怖襲滿了全身」,抓緊不滿周歲的兒子。可想而知,當年他所受創傷有多嚴重,只要有人提到在專權國家被迫害的遭遇,都令他顫抖,觸發痛苦的回憶。作為倖存者,他只能作歷史評價:「人類史上有各式各樣的戰爭和屠殺,但20世紀集權主義對人的尊嚴、生命的踐踏和抹殺,真的是非常非常恐怖和殘酷。」
30年颺一聲過去了,六四餘波仍未完結,傷口未癒。近日接連兩位朋友去世,包括民運人士張健,張倫不勝感慨。接近三小時的採訪後,他回覆電郵,說頭痛不止,連續幾天身體不舒服。
張倫選擇發聲,因自覺要為歷史盡一份責任。正如米蘭·昆德拉所寫,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八九民運被官方歪曲抹黑,這本畫冊與其說是自傳,實際是以個人經歷貫穿,由此解釋六四的歷史書,他唯一的私心,就是希望藉此讓孩子了解父親。
流亡期間,他躲在小小的房間中,第一次見到「坦克人」的照片出現於電視螢幕,官方在耳邊播報,譴責暴徒之猖獗。他形容坦克人是「20世紀最偉大的一張照片之一」,「坦克象徵20世紀集權主義的權力壓迫,(這張照片)象徵了人民對於暴力的抵抗,那種(人民的)尊嚴」。近日Leica一條宣傳片,向「坦克人」致敬,照片流傳至今,無名抗爭者的勇氣仍然震撼。
書中以香港六四燭光集會作結。張倫對香港,始終心存感激,亦希望成就對得住曾幫助過他的香港人。他特別提到,年輕一代也有責任了解歷史,中國和香港今日的面貌,「與過去30年有歷史的傳承,當中八九肯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光是公共責任,也是對你自己(的責任),到底是生活在甚麼樣的社會?社會面貌怎麼來的?」
八九學運雖然失敗了,但放諸全球,影響蘇聯表態,開啟東歐民主運動浪潮,同時在中國推進改革開放,「沒有這麼大的犧牲,政權搖搖欲墜,在經濟和社會空間上,他們不會做出那麼大的讓步。」張倫感慨,學生30年前的訴求,至今仍未實現。
八九民運中無數人犧牲,改革希望遭無情粉碎,以鎮壓收場,張倫拒絕評論值得與否,只說:「你沒有辦法確定,沒有八九,中國歷史會是怎樣,我們只能接受歷史。」他只希望,更多人記得六四的死難者。
張倫於《黑手錄》中形容,社經所就像一首好歌,一群好友組成不同聲部,他們因為追求更公正的世界,或身陷囹圄,或流離異鄉,或已過身。他忘不了王軍濤曾說找一天一同往塞外遊歷,沒想到流亡時張倫獨自去了西北,於過陰山的長途客車中,他一路想念朋友,腦內一路迴蕩着出塞曲的歌聲:英雄騎馬壯,何日榮歸故鄉……
流亡海外多年,這首歌仍然偶爾在張倫心中響起。他寫道:「我們精神上的出塞曲或許應將永久地傳唱,因為它才是我們生命的永恒之鄉,是為此,我們需要一唱再唱,一唱再唱。」有朝一日,他會出版一本回憶錄,再談六四。
30年了,記憶與遺忘的戰歌,仍然在唱。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