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辭世 全球遺70傑作 貝聿銘永垂不朽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18日 16:35
2019年05月18日 1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上月剛過102歲生日的美國華裔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前日於紐約去世。他的設計生涯跨越60年,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以幾何做語言、玻璃為符號,在全球留下逾70座雅俗共賞的不朽作品。代表作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由犯眾怒到贏掌聲,是他最光輝和最艱難任務,「金字塔後,再沒有項目可以難倒我了」。
貝聿銘的死訊前日由美國《紐約時報》率先報道,三子貝禮中說上月底才與家人吃飯慶祝102歲生辰的父親,凌晨在紐約曼哈頓家中去世,但未透露死因或喪禮安排。法國羅浮宮主席兼館長發聲明沉痛哀悼,員工昨下午特別聚在金字塔前悼念。
貝聿銘18歲因鍾情荷李活新潮文化到美國升學,設計風格也是新派。他自認深受現代派Le Corbusier及萊特等影響,在建築潮流轉到後現代主義,他仍義無反顧地繼續以簡潔明朗的幾何造型,結合不同元素炮製一座又一座傳世作品。他認為好的建築要經得起時間洗禮,「越簡單的設計越有力量」。
他事前都經年逾月做研究,以鮮明簡潔的新意象連結人文歷史,加上老家蘇州的庭園回憶,在配合自然採光後,冷冰冰的玻璃、水泥和鋼筋都賦予了溫度,教曉世人欣賞現代建築之美。耶魯大學建築系前院長斯特恩(Robert Stern)總結:「若細數過去60年的建築歷史,你不能不提貝聿銘。」
貝聿銘1960年代自立門戶,開山作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已受矚目;1978年華盛頓國立美術館東翼更獲美國建築師學會選為10佳建築,翌年獲頒最高榮譽金勳章;1983年再奪建築界另一榮譽普利茲克獎(Pritzker Prize);1992年獲「總統自由勳章」表揚成就。與此同時他從未忘本,用普利茲克獎送贈的10萬美元獎金(78萬港元),成立獎學金幫助在美國讀建築的中國學生;1980年代後獲邀回中國,在北京郊外興建香山飯店,其後陸續參與建造蘇州美術館新翼、香港中銀大廈總部和澳門科學館。
貝聿銘事業不是沒挫折,設計和「外國人」身份經常受非議,憑毅力和交際手腕走過波瀾。最大挑戰是法國羅浮宮項目,因參觀人數漸少,1980年代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親邀貝聿銘注入新意;他花了數月研究,以法國庭園大師拉諾特(Andre La Notre)設計為藍本,提出在中間建21米高玻璃金字塔入口,連結幾個展區和新設的商場,惟法國九成人反對。一眾高傲的專家和史學家在工作會議對這名美國華人充滿敵意,大罵他的建議會破壞古建築美感,當時館長更辭職抗議,報章亦譏笑他的設計是「迪士尼樂園新翼」。在密特朗力排眾議,金字塔1989年春天落成,其間貝聿銘亦動員反對派希拉克和女星嘉芙蓮丹露加持,數年後已成新地標,每年吸引的遊人千萬人次,比他預計的200萬人次更多,再次用時間證明自己的美學眼光。
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