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那天突如其來的風雨,把我們困在盧兆豐的家,兩小時前的陽光明媚,剎那變得烏雲密佈。變幻無常的,豈只是天氣,人的生命,同樣脆弱,面對突變,同樣束手無策。在六歲的某天,阿豐突然跌倒,從此,跳脫的靈魂被困在患有肌肉萎縮症的身體內。
冰桶挑戰是五年前的事,當年香港人一窩蜂地關注肌肉萎縮症病患者;到了今天,熱情早已退卻。捐款會有用光的一天,但患者要面對,不只是金錢,更是作為公民一分子的權利。由醫療體制、城市無障礙設施,乃至大眾對他們的認知和同理心,都不能只靠短暫的熱情。他們最大心願,就是能夠有尊嚴地活下去。
記者:梁嘉麗
阿豐看不見將來 不敢談戀愛
六歲以前,盧兆豐是一個活潑的孩子,有誰料到,在路上跌的一跤,竟改寫了他的一生。那年,他被證實患上了「肌肉營養不良症」,是肌肉萎縮症的一種。
阿豐用微小的力量,以手腕輕輕移動着滑鼠,電腦屏幕的藍光,映照在他臉上;眼鏡框底下,除了專注的眼神,還有一條連繫着呼吸機的白色管子。由得悉自己患上肌肉萎縮症那一刻開始,他就知道自己的身體會一直退化。所有人都會面對身體退化的一天,但對他來說,那一天實在來得過份地早,小學時,他仍能自己刷牙、食飯,勉強還能行走;直至12歲,便開始了坐輪椅的生活。
醫生告訴阿豐的爸媽,他大概只能活到20歲。
幸運地,醫生的寓言,沒有實現,今天阿豐已活了37個年頭。小時候,總是由爸爸照顧他,抱他下床、上廁所,現在爸爸年紀大了,就請了工人姐姐幫手,每天由早到晚,貼身照顧。訪問時,姐姐坐在房內,偶爾有需要,他會叫喚姐姐幫忙,有時幫他拿東西,有時讓他身子坐正。
小時候,他在常規學校上課要走樓梯,經常跌倒,爸媽很焦急,不知如何是好,四出打聽下最終找到了特殊學校。那是80年代,沒有互聯網,資訊不流通,家人對肌肉萎縮症的認知,近乎零,如何治療、患者日常生活該如何安排,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香港人最基本的返學讀書,對阿豐來說,卻是一種奢侈,因為他容易累,有時甚至不知道為甚麼自己要努力讀書,因為生命隨時戛然而止,「喺同一間學校一直讀到中學,高考後升讀副學士,讀公共行政」。
「有時情緒差,想爆發想鬧人,會喊,但唔會同病友傾,大家都唔想傾唔想聽,知道大家都會早死。」
身體逐漸萎縮,阿豐的體內,儼如藏着一個逆轉運行的時鐘,從31年前開始倒數。但磨滅意志的,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那種「看不見將來」的心理狀態。若你早已預見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大概也不會規劃人生,更莫說要追求事業或組織家庭了。但阿豐還是把書讀完,而且讀得不錯,畢業後雖然沒有找長工,卻自學上網和網頁編寫,現在每天會花幾小時工作,替一些非牟利機構或病人組織做網頁更新。「從來冇考慮過發展事業,因為有病,唔會太積極」,坐在電腦前,他慢慢地打字,呼吸沉重卻平穩,每次說話,都先呼吸數次,然後緩慢地說出來。他是如此的溫文,笑起來,充滿孩子氣,疾病雖未磨滅所有意志,卻未給他足夠自信發展一段感情。
問阿豐有否想過拍拖,他想了一回,遲疑着,彷彿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問題,「廿歲嗰陣有諗過,但一直搵唔到對象,社交圈子小」。回憶不一定是美好的,他靦腆地說着這個小秘密。年輕時,他曾經喜歡上一個健全的女孩,剛萌芽的愛情,卻被自己親手揑碎,「知道自己很快會死,唔敢談戀愛,拍拖都要使錢,都係自己一個人好啲」。
一呼一吸,是觀照內心,亦是存在的實證。
但這個簡單而與生俱來的動作,對阿豐來說,卻是千辛萬苦,十年前他便開始用呼吸機,「肌肉開始萎縮,唔夠力呼吸,依家仲可以吞食,遲啲食道嘅肌肉退化之後,就連食嘢都唔得喇」。阿豐小聲地說,爸媽並不知道他最終連吞嚥都沒能力,別人為他感傷,他卻表現得淡然,大概這個進程早已在他腦內試演了數十萬遍,只是靜待那天到臨。
斯文、穩重這種形容詞,阿豐絕對配得上,但他說自己也有崩潰的時候,「有時情緒差,想爆發想鬧人,會喊,但唔會同病友傾,大家都唔想傾唔想聽,知道大家都會早死」。社會對肌肉萎縮症的支援大多放於醫療上,欠缺情緒支援,只靠病友之間互相維繫。面對每天一點一點頹敗的身軀,他說只希望能安樂死,「到咗只可以瞓喺床上、乜嘢都做唔到嘅時候,我唔想將痛苦延長」。
阿豐現在用的呼吸機,是申請香港肌健協會「冰桶支援計劃」撥款而租用的,每月幾千元,雖然不足以支付所有生活所需,但算是幫補了一點,「我媽媽同姐姐有嘢做,唔合資格申請綜援,計劃批出嘅撥款畀我租咗兩部呼吸機,一部朝早同出街用,另一部瞓覺用」。每月單是租機和請工人姐姐照顧已花上大約7,000多元,雖然未至於捉襟見肘,但絕對不算餘裕。
五年前的「冰桶挑戰」,為肌健會帶來一筆不錯的捐款,亦幫助了不少肌肉萎縮症病友,但阿豐覺得,香港人熱情過後,很快已把這件事遺忘了,而且整個社會對肌肉萎縮症的認知亦很少。當年參與過挑戰的人,後來亦沒有多少人繼續關注肌肉萎縮症病者的狀況,社區中的無障礙設施更是未完善。
相關新聞:安琪遺傳發病 婚姻失而復得
冰桶挑戰是五年前的事,當年香港人一窩蜂地關注肌肉萎縮症病患者;到了今天,熱情早已退卻。捐款會有用光的一天,但患者要面對,不只是金錢,更是作為公民一分子的權利。由醫療體制、城市無障礙設施,乃至大眾對他們的認知和同理心,都不能只靠短暫的熱情。他們最大心願,就是能夠有尊嚴地活下去。
記者:梁嘉麗
阿豐看不見將來 不敢談戀愛
六歲以前,盧兆豐是一個活潑的孩子,有誰料到,在路上跌的一跤,竟改寫了他的一生。那年,他被證實患上了「肌肉營養不良症」,是肌肉萎縮症的一種。
阿豐用微小的力量,以手腕輕輕移動着滑鼠,電腦屏幕的藍光,映照在他臉上;眼鏡框底下,除了專注的眼神,還有一條連繫着呼吸機的白色管子。由得悉自己患上肌肉萎縮症那一刻開始,他就知道自己的身體會一直退化。所有人都會面對身體退化的一天,但對他來說,那一天實在來得過份地早,小學時,他仍能自己刷牙、食飯,勉強還能行走;直至12歲,便開始了坐輪椅的生活。
醫生告訴阿豐的爸媽,他大概只能活到20歲。
幸運地,醫生的寓言,沒有實現,今天阿豐已活了37個年頭。小時候,總是由爸爸照顧他,抱他下床、上廁所,現在爸爸年紀大了,就請了工人姐姐幫手,每天由早到晚,貼身照顧。訪問時,姐姐坐在房內,偶爾有需要,他會叫喚姐姐幫忙,有時幫他拿東西,有時讓他身子坐正。
小時候,他在常規學校上課要走樓梯,經常跌倒,爸媽很焦急,不知如何是好,四出打聽下最終找到了特殊學校。那是80年代,沒有互聯網,資訊不流通,家人對肌肉萎縮症的認知,近乎零,如何治療、患者日常生活該如何安排,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香港人最基本的返學讀書,對阿豐來說,卻是一種奢侈,因為他容易累,有時甚至不知道為甚麼自己要努力讀書,因為生命隨時戛然而止,「喺同一間學校一直讀到中學,高考後升讀副學士,讀公共行政」。
「有時情緒差,想爆發想鬧人,會喊,但唔會同病友傾,大家都唔想傾唔想聽,知道大家都會早死。」
身體逐漸萎縮,阿豐的體內,儼如藏着一個逆轉運行的時鐘,從31年前開始倒數。但磨滅意志的,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那種「看不見將來」的心理狀態。若你早已預見自己的生命快到盡頭,大概也不會規劃人生,更莫說要追求事業或組織家庭了。但阿豐還是把書讀完,而且讀得不錯,畢業後雖然沒有找長工,卻自學上網和網頁編寫,現在每天會花幾小時工作,替一些非牟利機構或病人組織做網頁更新。「從來冇考慮過發展事業,因為有病,唔會太積極」,坐在電腦前,他慢慢地打字,呼吸沉重卻平穩,每次說話,都先呼吸數次,然後緩慢地說出來。他是如此的溫文,笑起來,充滿孩子氣,疾病雖未磨滅所有意志,卻未給他足夠自信發展一段感情。
問阿豐有否想過拍拖,他想了一回,遲疑着,彷彿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問題,「廿歲嗰陣有諗過,但一直搵唔到對象,社交圈子小」。回憶不一定是美好的,他靦腆地說着這個小秘密。年輕時,他曾經喜歡上一個健全的女孩,剛萌芽的愛情,卻被自己親手揑碎,「知道自己很快會死,唔敢談戀愛,拍拖都要使錢,都係自己一個人好啲」。
一呼一吸,是觀照內心,亦是存在的實證。
但這個簡單而與生俱來的動作,對阿豐來說,卻是千辛萬苦,十年前他便開始用呼吸機,「肌肉開始萎縮,唔夠力呼吸,依家仲可以吞食,遲啲食道嘅肌肉退化之後,就連食嘢都唔得喇」。阿豐小聲地說,爸媽並不知道他最終連吞嚥都沒能力,別人為他感傷,他卻表現得淡然,大概這個進程早已在他腦內試演了數十萬遍,只是靜待那天到臨。
斯文、穩重這種形容詞,阿豐絕對配得上,但他說自己也有崩潰的時候,「有時情緒差,想爆發想鬧人,會喊,但唔會同病友傾,大家都唔想傾唔想聽,知道大家都會早死」。社會對肌肉萎縮症的支援大多放於醫療上,欠缺情緒支援,只靠病友之間互相維繫。面對每天一點一點頹敗的身軀,他說只希望能安樂死,「到咗只可以瞓喺床上、乜嘢都做唔到嘅時候,我唔想將痛苦延長」。
阿豐現在用的呼吸機,是申請香港肌健協會「冰桶支援計劃」撥款而租用的,每月幾千元,雖然不足以支付所有生活所需,但算是幫補了一點,「我媽媽同姐姐有嘢做,唔合資格申請綜援,計劃批出嘅撥款畀我租咗兩部呼吸機,一部朝早同出街用,另一部瞓覺用」。每月單是租機和請工人姐姐照顧已花上大約7,000多元,雖然未至於捉襟見肘,但絕對不算餘裕。
五年前的「冰桶挑戰」,為肌健會帶來一筆不錯的捐款,亦幫助了不少肌肉萎縮症病友,但阿豐覺得,香港人熱情過後,很快已把這件事遺忘了,而且整個社會對肌肉萎縮症的認知亦很少。當年參與過挑戰的人,後來亦沒有多少人繼續關注肌肉萎縮症病者的狀況,社區中的無障礙設施更是未完善。
相關新聞:安琪遺傳發病 婚姻失而復得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