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30年前,傅景華還是港大工程學院一年級生,他與同學在宿舍發起名為「突破新聞封鎖」的行動,利用傳真機將北京民運的消息傳到內地各省市;30年後,他回到母校,帶領研究團隊開發系統,讓在微博和微信被刪走的帖文重見天日,成為外界「認清中國真實民情」的窗口。「如果唔係六四,或者我會繼續做工程師,而唔係走去做記者,轉埋科做社會研究。」人生環環緊扣,30年過去,由熱血大學生到成為知名學者,以科技運用大數據把脈民情,讓被壓制的聲音顯影,作為經歷八九民運啟蒙的一代,他說責無旁貸。
記者︰呂麗嬋
資訊流通有多重要,港大新聞及傳播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深有體會。每逢臨近六四,禁區特別多,尤其今年30周年,不單內地的維權人士被提早軟禁,受嚴密監控的內地社交媒體,更提早「宵禁」。在微信及微博等內地最廣泛使用的平台,64、89固容不下,就是「8x8」、「5月35日」,也成引發聯想的敏感數字;坦克和燭光,甚至是梅艷芳頭像,以至空無一人的維園,也是禁忌。有人死心不息,以電腦符號砌成坦克車突破封鎖,讓網民有機會閱讀、轉發,但沒一陣,還是敵不過無處不在的網絡管理員,統統被消失。
鬥快儲存 刪帖重見天日
「周保松(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教授)係被監察嘅KOL,唔係六四嗰日,佢6月2日喺微博問:請問今天是幾月幾日?一樣冇得留低」。還有李旺陽的繩、劉曉波的空凳,一上載,就觸動敏感神經,極速消失在公眾視野。2010年,早由工程學院轉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傅景華,一直關心中國事務,當年他就僅以數萬元經費,成功研發「微博視野」(WeiboScope)系統,透過程式將帖文留底及分析,除將刪帖重見天日,又附上英譯功能,供外界了解內地的真實民情,吸引外媒如《華爾街日報》及BBC等廣泛報道。
除微博,今年1月,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又公佈微信審查報告,發現在共收錄的104萬篇文章中,約11,000篇被屏蔽,帖子內容五花八門,由中美貿易戰、黑心疫苗,到DNA編輯嬰兒倫理風暴等不一而足。「呢種科技與媒體結合,形成巨大影響力,早二、三十年前,的確難以想像,就如當年我哋冇諗過今日大部份人可透過手機接收資訊」。2009年,微博剛興起,中國政府不容許百姓暢所欲言,但又容許表達意見,刪帖和隨之誕生的「河蟹」,成為特殊的中國現象,造就了他往後研究的方向。
「要畀人知刪咗啲咩,最直接嘅方法就係同佢鬥快,未刪前儲咗入資料庫先」。2010年正式開發系統,高峯期一年間儲下過億條帖,確定被刪的也有過千萬條。近年,大數據成新貴,他的研究亦備受關注,除了延伸至微信平台,他也發現審查機構除了「被動刪帖」,近年還「主動製造民意」:「大多針對海外華人圈子,佢哋雖身處資訊自由嘅社會,但好多人特別係中國人,多數仍然透過微信接收訊息。」只是,要抽出網絡無間道或五毛不容易。「只能係懷疑,最明顯係微信公號,每日發佈量一般有限制,若同一公號卻可一日出十個post,就好可疑」。
這種角力,無日無之。在嚴密監控下如何突破封鎖,讓訊息流通,一直是他的初心。1988年入港大,翌年北京發生八九民運,當年仍是一年級生的傅景華,不諱言六四事件對他影響深遠。「嗰時住大學堂,係宿生會主席,如果唔係六四,或者我會繼續做工程師,而唔係走去做記者,轉埋科做社會研究」。那些年,同舍堂的不是讀工科,就是醫科生。「30年前港大冇傳播系,係因為六四,令我親身體會媒體嘅影響力」。那是中國的八九民運、也是香港的八九民運,百萬人大遊行、《文匯報》歷史性開天窗,港人冒着8號風球上街,只為聲援學生。
最壞時代 港人仗義助傳訊
「喺宿舍,日日圍住電視睇新聞,追看最新消息,就是不問世事嘅同學,當時亦熱血上街……我最記得5月係大學考試季節,因為太多學生參與集會,連考試也被迫改期。」由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學生撰寫打動人心的絕食書,到六四前夕廣場熄燈,每一個時刻,都牽動香港人的心。「有啲同學上咗北京,我哋喺香港日日睇住新聞,唔想只係坐喺度」。「好想做的嘢」,促使傅景華與同學在宿舍成立「突破新聞封鎖」的組織,將每日的民運資訊傳真到內地。
「嗰個年代,通訊冇今日咁發達,唔好話電腦,就算係傳真機,都係大公司先有,我哋一班同學,就每日將新聞排成一張A4紙,然後聯絡啲公司,希望佢哋幫忙,將呢啲民運訊息傳真畀佢哋唔同嘅客戶」。那些年,香港人無分彼此,身處最壞時代,也是最無私仗義的時代。「就算係同大陸有生意往來嘅公司,都好樂意幫手,唔覺得敏感,大家都覺得,學生嘅要求好合理,大家都好支持,希望出一分力,嗰時,內地其他省市,仲又好多人唔知北京發生咁大件事。」
儘管事隔30年,他說至今仍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時同學分工合作,有人聯絡不同公司,要求代傳真每日新聞;有人利用宿舍內獲贊助購買的幾部傳真機,逐一傳真剪報把資訊北傳,只為突破新聞封鎖,讓更多人了解事件,作出援助,甚至電話公司也免費提供服務,無分身份、政治信仰。「今日香港社會好分化,也互相不信任,但八九民運,係今日好多人想像唔到嘅社會環境,全個社會都好齊心,我最記得8號風球,宿舍入面好多同學出去參加遊行,嗰時大風大雨,都係啲教授車我哋一齊落去。」
民運之火猛燒,一發不可收拾,當年利用傳真機山寨式突破新聞封鎖的方法,就如一粒種子,讓他感受到傳播資訊的力量,也讓他深切體會,自由資訊的可貴。「今日講好多大數據,科學同傳播結合,呢啲都係以前無法想像嘅事」。那些年突破封鎖審查,今日開發反審查系統,希望令資訊流通的空間擴闊,他形容是「一脈相通」。「對於我哋一代嚟講,由諗嘢到選擇工作,多少同六四都有關係,啟蒙嘅力量係好大,就好似我現在嘅學生,影響佢哋嘅就係雨傘運動。」
爸爸在報館任編輯,傅自小喜歡投稿,讀工程出身,笑謂自己不算典型文青:「文青喺我個年代,應該係攬住個魯迅像嗰種,我係鍾意寫吓嘢,但更鍾意拆嘢出嚟研究」。工程當年是吃香科目,難入程度堪比神科(醫科)。只是人生就是始料不及,六四後嚇怕不少港人,移民他去,留下的更關心香港前途,傅積極參與學生會工作,因出任學生會外務副會長,休學一年。
「搞學生會、入學聯,接觸好多記者,對媒體嘅影響,印象好深」。八九民運前後,香港政制發展的討論極為熾熱,雙查方案,91直選後翌年李光耀訪港,見證大時代的大學生,關心社會,希望改革,順理成章。就如他,畢業後到科大讀碩士,讀的仍是工程,1995年畢業,他卻沒選擇做電子工程師,而是跑了去做記者,以另一身份見證香港主權移交,那粒在舍堂種下的種子,原來在不知不覺間發了芽。
盼青年了解昔日港人正義感
「96年科網熱,我讀電子工程,都叫做相關,咁啱《信報》請人,就入咗去做記者,做有關科技政策嘅新聞」。其時香港正歷樓市崩潰,科網狂潮席捲,主權移交後頭數年,政府積極推行科技政策如數碼港和科學園計劃,但這股狂潮快來也快去,千禧後科網爆破,他亦重返校園,在科大轉讀社會科學系碩士,又回母校港大攻讀博士,2009年畢業,獲港大資助開發「微博視野」,正式投入大數據時代,也正式投入他的人生下半場。
只是物換星移,六四30年,今日的年輕學生說「唔關我事」,他直言感到心痛。「我明白佢哋無親身經歷過,未必好了解,但不了解甚至誤解都唔緊要,如根本不想了解,咁先最難搞,因為你連了解嘅動力都冇」。有些人甚至將「悼念六四」等同「大中華膠」,他認為是過份簡化的說法。「香港從來都好抽離,所謂嘅大中華膠,從來係少數,當年咁多香港人出嚟聲援,係純粹出於正義感,八九民運我認為更接近本土民主運動,如百萬人大遊行、《民主歌聲獻中華》,如只簡化又貪方便地將大中華膠套入去,係好唔公平」。
今年是六四30周年,這個受八九民運啟蒙的學者,直言不想港大缺席悼念,會以教職員身份,在校園籌備連串活動。「今年5月,我同另外幾個學者會去哈佛大學出席關於六四嘅研究會,不過4月15日就會喺港大先搞一場,呢一日,係胡耀邦逝世,也是運動嘅起點」。由昔日的學生,變成今日的學者,傅景華說身份不同,但心情其實沒兩樣,始終「好想做啲嘢」,「今日同當年一樣,也是無助,唔知仲可以做啲咩……」。儘管傳真機成了歷史,今日希望透過討論和大數據的研究,讓外界認清中國真實民情,喚起關注,向遺忘說不。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呂麗嬋
資訊流通有多重要,港大新聞及傳播中心副教授傅景華深有體會。每逢臨近六四,禁區特別多,尤其今年30周年,不單內地的維權人士被提早軟禁,受嚴密監控的內地社交媒體,更提早「宵禁」。在微信及微博等內地最廣泛使用的平台,64、89固容不下,就是「8x8」、「5月35日」,也成引發聯想的敏感數字;坦克和燭光,甚至是梅艷芳頭像,以至空無一人的維園,也是禁忌。有人死心不息,以電腦符號砌成坦克車突破封鎖,讓網民有機會閱讀、轉發,但沒一陣,還是敵不過無處不在的網絡管理員,統統被消失。
鬥快儲存 刪帖重見天日
「周保松(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教授)係被監察嘅KOL,唔係六四嗰日,佢6月2日喺微博問:請問今天是幾月幾日?一樣冇得留低」。還有李旺陽的繩、劉曉波的空凳,一上載,就觸動敏感神經,極速消失在公眾視野。2010年,早由工程學院轉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傅景華,一直關心中國事務,當年他就僅以數萬元經費,成功研發「微博視野」(WeiboScope)系統,透過程式將帖文留底及分析,除將刪帖重見天日,又附上英譯功能,供外界了解內地的真實民情,吸引外媒如《華爾街日報》及BBC等廣泛報道。
除微博,今年1月,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又公佈微信審查報告,發現在共收錄的104萬篇文章中,約11,000篇被屏蔽,帖子內容五花八門,由中美貿易戰、黑心疫苗,到DNA編輯嬰兒倫理風暴等不一而足。「呢種科技與媒體結合,形成巨大影響力,早二、三十年前,的確難以想像,就如當年我哋冇諗過今日大部份人可透過手機接收資訊」。2009年,微博剛興起,中國政府不容許百姓暢所欲言,但又容許表達意見,刪帖和隨之誕生的「河蟹」,成為特殊的中國現象,造就了他往後研究的方向。
「要畀人知刪咗啲咩,最直接嘅方法就係同佢鬥快,未刪前儲咗入資料庫先」。2010年正式開發系統,高峯期一年間儲下過億條帖,確定被刪的也有過千萬條。近年,大數據成新貴,他的研究亦備受關注,除了延伸至微信平台,他也發現審查機構除了「被動刪帖」,近年還「主動製造民意」:「大多針對海外華人圈子,佢哋雖身處資訊自由嘅社會,但好多人特別係中國人,多數仍然透過微信接收訊息。」只是,要抽出網絡無間道或五毛不容易。「只能係懷疑,最明顯係微信公號,每日發佈量一般有限制,若同一公號卻可一日出十個post,就好可疑」。
這種角力,無日無之。在嚴密監控下如何突破封鎖,讓訊息流通,一直是他的初心。1988年入港大,翌年北京發生八九民運,當年仍是一年級生的傅景華,不諱言六四事件對他影響深遠。「嗰時住大學堂,係宿生會主席,如果唔係六四,或者我會繼續做工程師,而唔係走去做記者,轉埋科做社會研究」。那些年,同舍堂的不是讀工科,就是醫科生。「30年前港大冇傳播系,係因為六四,令我親身體會媒體嘅影響力」。那是中國的八九民運、也是香港的八九民運,百萬人大遊行、《文匯報》歷史性開天窗,港人冒着8號風球上街,只為聲援學生。
最壞時代 港人仗義助傳訊
「喺宿舍,日日圍住電視睇新聞,追看最新消息,就是不問世事嘅同學,當時亦熱血上街……我最記得5月係大學考試季節,因為太多學生參與集會,連考試也被迫改期。」由4月15日胡耀邦逝世、學生撰寫打動人心的絕食書,到六四前夕廣場熄燈,每一個時刻,都牽動香港人的心。「有啲同學上咗北京,我哋喺香港日日睇住新聞,唔想只係坐喺度」。「好想做的嘢」,促使傅景華與同學在宿舍成立「突破新聞封鎖」的組織,將每日的民運資訊傳真到內地。
「嗰個年代,通訊冇今日咁發達,唔好話電腦,就算係傳真機,都係大公司先有,我哋一班同學,就每日將新聞排成一張A4紙,然後聯絡啲公司,希望佢哋幫忙,將呢啲民運訊息傳真畀佢哋唔同嘅客戶」。那些年,香港人無分彼此,身處最壞時代,也是最無私仗義的時代。「就算係同大陸有生意往來嘅公司,都好樂意幫手,唔覺得敏感,大家都覺得,學生嘅要求好合理,大家都好支持,希望出一分力,嗰時,內地其他省市,仲又好多人唔知北京發生咁大件事。」
儘管事隔30年,他說至今仍是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時同學分工合作,有人聯絡不同公司,要求代傳真每日新聞;有人利用宿舍內獲贊助購買的幾部傳真機,逐一傳真剪報把資訊北傳,只為突破新聞封鎖,讓更多人了解事件,作出援助,甚至電話公司也免費提供服務,無分身份、政治信仰。「今日香港社會好分化,也互相不信任,但八九民運,係今日好多人想像唔到嘅社會環境,全個社會都好齊心,我最記得8號風球,宿舍入面好多同學出去參加遊行,嗰時大風大雨,都係啲教授車我哋一齊落去。」
民運之火猛燒,一發不可收拾,當年利用傳真機山寨式突破新聞封鎖的方法,就如一粒種子,讓他感受到傳播資訊的力量,也讓他深切體會,自由資訊的可貴。「今日講好多大數據,科學同傳播結合,呢啲都係以前無法想像嘅事」。那些年突破封鎖審查,今日開發反審查系統,希望令資訊流通的空間擴闊,他形容是「一脈相通」。「對於我哋一代嚟講,由諗嘢到選擇工作,多少同六四都有關係,啟蒙嘅力量係好大,就好似我現在嘅學生,影響佢哋嘅就係雨傘運動。」
爸爸在報館任編輯,傅自小喜歡投稿,讀工程出身,笑謂自己不算典型文青:「文青喺我個年代,應該係攬住個魯迅像嗰種,我係鍾意寫吓嘢,但更鍾意拆嘢出嚟研究」。工程當年是吃香科目,難入程度堪比神科(醫科)。只是人生就是始料不及,六四後嚇怕不少港人,移民他去,留下的更關心香港前途,傅積極參與學生會工作,因出任學生會外務副會長,休學一年。
「搞學生會、入學聯,接觸好多記者,對媒體嘅影響,印象好深」。八九民運前後,香港政制發展的討論極為熾熱,雙查方案,91直選後翌年李光耀訪港,見證大時代的大學生,關心社會,希望改革,順理成章。就如他,畢業後到科大讀碩士,讀的仍是工程,1995年畢業,他卻沒選擇做電子工程師,而是跑了去做記者,以另一身份見證香港主權移交,那粒在舍堂種下的種子,原來在不知不覺間發了芽。
盼青年了解昔日港人正義感
「96年科網熱,我讀電子工程,都叫做相關,咁啱《信報》請人,就入咗去做記者,做有關科技政策嘅新聞」。其時香港正歷樓市崩潰,科網狂潮席捲,主權移交後頭數年,政府積極推行科技政策如數碼港和科學園計劃,但這股狂潮快來也快去,千禧後科網爆破,他亦重返校園,在科大轉讀社會科學系碩士,又回母校港大攻讀博士,2009年畢業,獲港大資助開發「微博視野」,正式投入大數據時代,也正式投入他的人生下半場。
只是物換星移,六四30年,今日的年輕學生說「唔關我事」,他直言感到心痛。「我明白佢哋無親身經歷過,未必好了解,但不了解甚至誤解都唔緊要,如根本不想了解,咁先最難搞,因為你連了解嘅動力都冇」。有些人甚至將「悼念六四」等同「大中華膠」,他認為是過份簡化的說法。「香港從來都好抽離,所謂嘅大中華膠,從來係少數,當年咁多香港人出嚟聲援,係純粹出於正義感,八九民運我認為更接近本土民主運動,如百萬人大遊行、《民主歌聲獻中華》,如只簡化又貪方便地將大中華膠套入去,係好唔公平」。
今年是六四30周年,這個受八九民運啟蒙的學者,直言不想港大缺席悼念,會以教職員身份,在校園籌備連串活動。「今年5月,我同另外幾個學者會去哈佛大學出席關於六四嘅研究會,不過4月15日就會喺港大先搞一場,呢一日,係胡耀邦逝世,也是運動嘅起點」。由昔日的學生,變成今日的學者,傅景華說身份不同,但心情其實沒兩樣,始終「好想做啲嘢」,「今日同當年一樣,也是無助,唔知仲可以做啲咩……」。儘管傳真機成了歷史,今日希望透過討論和大數據的研究,讓外界認清中國真實民情,喚起關注,向遺忘說不。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