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六四30年:經歷八九世代懺悔:我們做少了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23日 10:35
2019年05月23日 10: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1989年6月,港人不止遙距支援北京民運,多方人物赴京出錢出力,惟抗爭在中國最後卻以屠殺收場。歷史沒有如果,但上世紀90年代正正是香港前途談判時期,後人不免遐想,假若民運成功,香港今日會同樣面目全非,抑或覓得生機?70後港人李嘉文(Kelvin)大約三年前開始搜集相關歷史資料,開設「世代懺悔錄:香港前途考古札記」專頁以紀錄片截圖、剪報等,呈現當年港人想法。除希望年輕一代掌握近代港史脈絡鑑古知今,他更希望自己一代港人認真反省,「我哋嗰代如果當時再關心一啲,好似依家咁熱心或者有更多行動,會唔會今日嘅局面冇咁困難呢?」
記者︰黃翠儀
那年5月下旬,小學五年級的Kelvin看見老師突然推出電視,「播北京遊行畫面,平時除教育電視,再之前就可能係港督尤德爵士過身,直播睇佢出殯先推部電視出嚟。」小孩也知道大事發生了。直到中學,看過紀錄片他才真正明白,「我仲記得當年去灣仔影藝戲院,播《天安門》紀錄片,我自己一個買飛入場睇,睇晒就覺得,原來真係一件大事情。」大學修讀新聞系,「實習時都會去維園採訪(六四集會),好似指定動作,大概都係想香港要有民主,中國要有民主,香港先會好。」
經歷啟蒙年代後,他曾多年風雨不改到維園參加燭光集會,「差唔多2009年時,大學紀念都係以國殤形容六四屠殺。」他指國殤之柱或者民主女神像均極具紀念意義地在大學出現。但到大約2013年,悼念與否開始出現爭拗,「有人覺得去維園紀念一事,彷彿係同中國愛國連成一體,有港人因此無法自處,老一輩覺得後生一輩對呢件事淡咗,後生就覺得你哋會唔會將六四紀念變成對中國一種投射、恐懼?定係你唔識如何抗拒壓迫?」他指當時學界湧現不同看法,甚至覺得集會是行禮如儀。
他其後數年「轉場」尖沙嘴集會、港大論壇等,有感參加者與維園集會人士之別,「佢哋唔一定認同嗰種大一統中華民族,反而關心香港能否喺各種壓迫爭拗中自主。」到2014年傘運、2016年「魚蛋革命」,Kelvin認為,年輕人與上一代分歧更非單純愛不愛國,亦包括有沒有後路。
他指,自80年代香港前途談判期間,有民意調查指港人其實不想被共產黨接收,後來就變成港人無奈接受聯合聲明,所以有港人當看到1989年電視機上的民運抗爭場面,便憧憬中國一夜民主,「咁九七危機就煙消雲散喇!係一種對共產黨嘅恐懼,希望人哋幫我哋做咗啲嘢之後,就可以解救自己。」六四屠城後,恐懼化為現實逼近,掀起移民潮,不少港人取得外國護照,縱然有人回流,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港人有所謂「逃生門」。他形容相比於中國內地抗爭,其實港人要爭取中國民主亦是相隔了一段安全距離,「身體最誠實,留喺香港較安全地方話要爭取,但你哋冇承受嗰個代價;到2014、2016年,(年輕抗爭者)感覺到警察可能向自己開槍時,已經唔係你喺電視睇到坦克車對付緊畫面入面嘅人,係後生親身體驗,子彈可能打落嚟我身上;你哋講愛國嗰陣,仲係喺一個相對安全距離。」
「八九民運中香港人嘅參與,其實係一個失敗行動。」「現時年輕人要面臨政治檢控,面對槍炮等各樣威脅。」
也許電影對白「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正是年輕抗爭者寫照,亦是兩代民運矛盾來源。Kelvin形容,「六四或者八九民運中香港人嘅參與,其實係一個有待檢討嘅失敗行動。」因那一代人當中,一邊有人認為要堅守道義去紀念六四死難者,但亦有不少人賣港求榮,移民走人;當六四後中國被西方國家制裁,但許多港商繼續與中國做生意,「因為當時大部份商家喺大陸有投資,如果中國冇生意,香港都冇生意,就玩完,香港對於自己前途嘗試反抗,點知遇着呢啲限制,自己封咗頂。」來到今日,他認為社會應對年輕一代多點寬容,「現時年輕人已隨時要面臨政治檢控,面對槍炮等各樣威脅,香港睇唔到前途。」
數年前他開設專頁,嘗試梳理香港為何走到現今狀況,為年輕人提供歷史速讀之餘,亦想彌補自己當年對香港前途關心不足,「懺悔又好,反省又好,其他人唔一定要認同我,每一代人去到最危急關頭,可能最先都係顧自己先,如果肯認嘅話,起碼都知恥近乎勇,唔會咁容易走去鬧人(年輕人)先啦。」他說當兩代人都有資料在手,爭拗也好怎樣也好,都有材料作辯論基礎。
悼念之外,他深信港人其實可做得更多,例如1989年沒有發生的「三罷」,到傘運時曾有機會用以向當權者「講數」,「當時中大校長沈祖堯出嚟話好擔心學生,你哋咁擔心學生但又同意佢哋爭取嘅話,不如叫佢哋全部返屋企發動三罷啦,罷工罷巿罷課最安全。」Kelvin認為,制度上想維持有中港區隔絕不容易,中港矛盾日益加劇,年輕人對悼念六四自然有不同想法,「對於前途嘅選擇,對於自身嘅選擇,我諗我同埋好多人要繼續問自己,點樣對自己誠實少少,我都問緊自己。」或者30年後港人回望今天,同樣會感慨年輕時未曾盡力抗爭,但若時光倒流到此時此刻,撫心自問,手中天秤之上,公義有多重?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