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權民主差異大 促成中美新冷戰長青網文章

2019年05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5月23日 03:35
2019年05月23日 03: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發表新「文明衝突論」的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Kiron Skinner),去年8月獲國務卿蓬佩奧任命,成為國務院內部智庫的主管。有分析認為,本身為保守派學者的斯金納這次言論並非一時失言,而是代表了總統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思路,並與去年副總統彭斯發表的對華強硬演說一道,標誌着中美「新冷戰」時代已經來臨。
美蘇當年仍有共同價值
斯金納在4月29日於華盛頓舉行的安全論壇上,形容美中兩國正在進行「很不同的文明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鬥爭」,又指昔日美蘇冷戰屬「西方世界內的鬥爭」,因為馬克思主義畢竟是西方政治思想,「這次是我們首次與不屬高加索人種(西方白人)的大國競爭。」
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政治學教授Paul Musgrave在《外交政策》網站撰文分析,在斯金納看來,廣義上同屬西方世界的美蘇仍有一些共同價值,例如在1975年包括美國的西方陣營便能與蘇聯東歐陣營達成包括尊重人權條款的《赫爾辛基協議》,但美國和中國卻因文明的本質區別,難以用談判策略化解爭端。「這反映了她隱含的核心思想: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是否相容,導致它們能否合作。」但他批評有關言論帶有種族主義色彩,不準確而且有害:「把中國視為本質上不同的文明,其崛起必然威脅美國,就等如建議採取挑釁兼危險的外交政策,並無必要。」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前教授鄭宇碩對《蘋果》稱,斯金納的言論明顯令人想起已故美國保守派政治學者亨廷頓在1993年提出的「文明衝突論」。「當年亨廷頓主要針對伊斯蘭文化,比較少談中國和儒家文化。但現在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很清楚,文明衝突重點已不再是針對伊斯蘭文化的反恐,更重要的是應付來自中俄等大國威脅。」
鄭宇碩指出,斯金納把中美文明衝突提升至「與非西方白人」大國鬥爭的層次,當中含有種族主義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表明兩國在制度和價值觀的本質區別。「在中國和印度,美國選擇印度,因為它是民主國家。美國認為,我以前讓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期待你『入世』後可推動自由經濟,讓中產階級壯大,(人民)對民主有追求,就好像台灣和韓國,這是以往美國對華所謂『接觸』政策的最終目的。但現在你經濟發展了,也沒有民主發展,對市場經濟的擁抱也很有限,國企具有特殊地位。」
美保守派認為不能共存
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中心許楨表示,中方認為不同文明可以共存,但美國國內保守派則認為不能共存。美國的白人較其他西方國家保守,更認同白人至上,因此文明衝突論比其他國家更有市場。但他指包括斯金納在內的特朗普團隊成員,很多都不被共和黨傳統精英所接受,「他們的相關論述是否有足夠精密或宏觀的角度,從而引領保守派的精英?我覺得未必能做到。」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