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實不相瞞,我自己確實係會飲到厭,冇辦法,飲咗咁多年。」扎根中上環已七十一年的老字號涼茶舖「公利真料竹蔗水」,主打鮮榨蔗汁,交棒到第四代80後一對兄弟手上,自知不能只顧消費前人留下的光環,近年積極研究如何新舊交融,擴闊客源,保存買少見少的傳統老舖裝潢之餘,亦可以說是保住一家人的飯碗。對兩兄弟來說,親情及快樂無價,在這裏,錢未必賺得最多,但至少這裏沒有辦公室政治。
記者:張珮琪
攝影:劉柏麟
兩年前開始,公利與本地手工啤酒釀酒廠合作推出蔗汁啤酒,反應不錯,「鬼佬涼茶」更有助與外國遊客打開話題,向他們介紹在香港有百餘年歷史的涼茶相對容易。
與啤酒Crossover 讓鬼佬認識涼茶
公利第四代負責人30歲的崔文斌自言喜歡飲啤酒,換轉是90年代仍由爸媽掌管時,可能未必有這種crossover出現。他解釋,一來父母不好酒,二來老店的老闆通常給人很嚴肅很惡的感覺,父母比較內斂保守,外人未必敢主動邀請合作。當然,這個商業合作事前已徵詢父母同意。
文斌與34歲哥哥文聰,最近十年才先後返回公利協助父母打理蔗汁舖,哥哥曾做過日式餐廳、調酒師及文職;約七年前弟弟讀完室內設計課程後,碰巧爸爸弄傷手,傷勢不輕,他便落舖執頭執尾,一家四口分工合作,沒有聘請夥計才可控制成本,數年前還要兼顧現已結業的灣仔分店,試過三個月才休息一日。全家暫時唯一一次的家庭旅行,是兩年前去貴州一星期。
並非坐享榮華富貴的家庭式夕陽老店,值得全家投入去守業嗎?文斌說:「唔想睇到爸爸媽媽咁辛苦,以前我哋喺度住,睇住佢哋做嘢,有幾辛苦我哋知,阿爸三更半夜煲涼茶、刮蔗皮、蒸煮蔗,做到腰痛伸唔直,去打支止痛針轉頭又返嚟繼續做,咁你捨唔捨得唔幫吖?佢哋咁辛苦養大我哋,最艱難嗰段時間佢哋捱過咗,對比佢哋付出嘅,其實我哋依家叫好舒服,冇乜好計較,其實一家人做得開心最緊要,我覺得出去打工,好多辦公室政治,搵到錢未必開心,雖然好老土,但係事實。」
要說公利的出現,就要追溯至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引入夏威夷蔗種,讓當時新界農民培植,成功之後向糖廠提供原料,公利的創辦人便是元朗其中一名姓林的蔗農。他將剩餘的蔗煲成蔗水,清甜解渴,初時只是家人之間飲用,久而久之發現多喝有助養肺止咳,索性於1948年在荷李活道開辦公利,獨沽一味只賣茅根竹蔗水,苦力飲蔗水消暑保健,直至50年代購入榨汁機,才開始賣蔗汁。
公利創辦人是文斌的丈公(爸爸的姑丈),90年代初崔爸爸接手成為公利第三代負責人。時至今日,他雖然再無法應付自行刮蔗皮的粗重工序,但仍堅持在關舖後,花上數小時將現成已刮皮的生蔗蒸煮,去除草青味之餘,令榨出來的蔗汁清甜順喉,經古董榨汁機來回壓榨至甘蔗盡乾,蔗汁味更濃。
一路以來公利有賴一班熟客支持,昔日鄰里之情,文斌仍歷歷在目。公利是前舖後居,文聰及文斌兩兄弟直至近年各有家室才遷出。文斌形容小時候無論做功課、吃飯、睡覺都在公利,客人拍拖來喝蔗汁,看着他長大;如今他看着客人帶着下一代來幫襯。在公利令他回味的童年回憶,還有一個男生都嚮往的跑車夢,他憶述時嘴角仍不禁翹起,有客人駕跑車來喝蔗汁,「我細個成日望住佢部車,覺得好靚,佢問:『你想唔想坐呀?』我話:『想呀!』佢就會車我喺度兜兩個圈,次次嚟都會車我出去兜吓風。」
研發新滋味 讓食品走得更遠
近十年本港吹起一股懷舊風,加上巿民保育意識漸增,令公利的名聲再次響噹噹,現時平均日用800斤蔗,鎮店之寶仍是蔗汁、蔗汁糕和龜苓膏。文斌說,最初蔗汁糕只是媽媽炮製給兩兄弟吃的健康甜品,用蔗汁取代糖,溝馬蹄粉而成的非賣品,偶然請熟客品嚐,沒料客人大讚味道佳,要求崔媽媽製成產品出售。
數年前開始與外賣速遞App合作,將產品送去更遠的地方;去年曾研製新口味火麻仁呍呢嗱雪條及酸梅湯布冧雪條,文斌現正嘗試研究在無損品質下,生產可讓遊客帶回家的手信,例如蔗汁咖啡即沖包。他認為,前人已經留下一個很好的心血基礎給他們,必須繼續用心經營,以蔗為中心,望發展出更多可能。
後 記
公利所處的三層高建築物是現存少有過百年歷史的戰前唐樓,開業至今店內仍然保留綠白色紙皮石牆、吊扇、掛鐘、木製枱凳、創辦人請私塾老師手寫的家傳種蔗及煲蔗水心得等等;收銀只是用月餅罐盛載銀頭,貫徹樸實古老風格。老店多年來不乏名人光顧,但牆壁上找不到痕迹。
崔文斌稱,客人當中約三成為遊客,訪問當日,有來自美國加州遊客首次參加導賞團前來光顧,有人將一杯蔗汁喝光,有人認為略甜。領隊除了盛讚蔗汁好喝,對店內懷舊的環境更是情有獨鍾,即使到訪過三、四十次,依然百看不厭。
老街坊黎先生幫襯公利接近六十年,即使現已搬離中上環,仍一星期至少幫襯一次,他說:「我覺得呢度啲蔗汁好實在。」他指蔗汁舖式微,且做飲食業衞生很重要,他對公利已建立一定信心,在此飲蔗汁、食蔗汁糕已是不二之選。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張珮琪
攝影:劉柏麟
兩年前開始,公利與本地手工啤酒釀酒廠合作推出蔗汁啤酒,反應不錯,「鬼佬涼茶」更有助與外國遊客打開話題,向他們介紹在香港有百餘年歷史的涼茶相對容易。
與啤酒Crossover 讓鬼佬認識涼茶
公利第四代負責人30歲的崔文斌自言喜歡飲啤酒,換轉是90年代仍由爸媽掌管時,可能未必有這種crossover出現。他解釋,一來父母不好酒,二來老店的老闆通常給人很嚴肅很惡的感覺,父母比較內斂保守,外人未必敢主動邀請合作。當然,這個商業合作事前已徵詢父母同意。
文斌與34歲哥哥文聰,最近十年才先後返回公利協助父母打理蔗汁舖,哥哥曾做過日式餐廳、調酒師及文職;約七年前弟弟讀完室內設計課程後,碰巧爸爸弄傷手,傷勢不輕,他便落舖執頭執尾,一家四口分工合作,沒有聘請夥計才可控制成本,數年前還要兼顧現已結業的灣仔分店,試過三個月才休息一日。全家暫時唯一一次的家庭旅行,是兩年前去貴州一星期。
並非坐享榮華富貴的家庭式夕陽老店,值得全家投入去守業嗎?文斌說:「唔想睇到爸爸媽媽咁辛苦,以前我哋喺度住,睇住佢哋做嘢,有幾辛苦我哋知,阿爸三更半夜煲涼茶、刮蔗皮、蒸煮蔗,做到腰痛伸唔直,去打支止痛針轉頭又返嚟繼續做,咁你捨唔捨得唔幫吖?佢哋咁辛苦養大我哋,最艱難嗰段時間佢哋捱過咗,對比佢哋付出嘅,其實我哋依家叫好舒服,冇乜好計較,其實一家人做得開心最緊要,我覺得出去打工,好多辦公室政治,搵到錢未必開心,雖然好老土,但係事實。」
要說公利的出現,就要追溯至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引入夏威夷蔗種,讓當時新界農民培植,成功之後向糖廠提供原料,公利的創辦人便是元朗其中一名姓林的蔗農。他將剩餘的蔗煲成蔗水,清甜解渴,初時只是家人之間飲用,久而久之發現多喝有助養肺止咳,索性於1948年在荷李活道開辦公利,獨沽一味只賣茅根竹蔗水,苦力飲蔗水消暑保健,直至50年代購入榨汁機,才開始賣蔗汁。
公利創辦人是文斌的丈公(爸爸的姑丈),90年代初崔爸爸接手成為公利第三代負責人。時至今日,他雖然再無法應付自行刮蔗皮的粗重工序,但仍堅持在關舖後,花上數小時將現成已刮皮的生蔗蒸煮,去除草青味之餘,令榨出來的蔗汁清甜順喉,經古董榨汁機來回壓榨至甘蔗盡乾,蔗汁味更濃。
一路以來公利有賴一班熟客支持,昔日鄰里之情,文斌仍歷歷在目。公利是前舖後居,文聰及文斌兩兄弟直至近年各有家室才遷出。文斌形容小時候無論做功課、吃飯、睡覺都在公利,客人拍拖來喝蔗汁,看着他長大;如今他看着客人帶着下一代來幫襯。在公利令他回味的童年回憶,還有一個男生都嚮往的跑車夢,他憶述時嘴角仍不禁翹起,有客人駕跑車來喝蔗汁,「我細個成日望住佢部車,覺得好靚,佢問:『你想唔想坐呀?』我話:『想呀!』佢就會車我喺度兜兩個圈,次次嚟都會車我出去兜吓風。」
研發新滋味 讓食品走得更遠
近十年本港吹起一股懷舊風,加上巿民保育意識漸增,令公利的名聲再次響噹噹,現時平均日用800斤蔗,鎮店之寶仍是蔗汁、蔗汁糕和龜苓膏。文斌說,最初蔗汁糕只是媽媽炮製給兩兄弟吃的健康甜品,用蔗汁取代糖,溝馬蹄粉而成的非賣品,偶然請熟客品嚐,沒料客人大讚味道佳,要求崔媽媽製成產品出售。
數年前開始與外賣速遞App合作,將產品送去更遠的地方;去年曾研製新口味火麻仁呍呢嗱雪條及酸梅湯布冧雪條,文斌現正嘗試研究在無損品質下,生產可讓遊客帶回家的手信,例如蔗汁咖啡即沖包。他認為,前人已經留下一個很好的心血基礎給他們,必須繼續用心經營,以蔗為中心,望發展出更多可能。
後 記
公利所處的三層高建築物是現存少有過百年歷史的戰前唐樓,開業至今店內仍然保留綠白色紙皮石牆、吊扇、掛鐘、木製枱凳、創辦人請私塾老師手寫的家傳種蔗及煲蔗水心得等等;收銀只是用月餅罐盛載銀頭,貫徹樸實古老風格。老店多年來不乏名人光顧,但牆壁上找不到痕迹。
崔文斌稱,客人當中約三成為遊客,訪問當日,有來自美國加州遊客首次參加導賞團前來光顧,有人將一杯蔗汁喝光,有人認為略甜。領隊除了盛讚蔗汁好喝,對店內懷舊的環境更是情有獨鍾,即使到訪過三、四十次,依然百看不厭。
老街坊黎先生幫襯公利接近六十年,即使現已搬離中上環,仍一星期至少幫襯一次,他說:「我覺得呢度啲蔗汁好實在。」他指蔗汁舖式微,且做飲食業衞生很重要,他對公利已建立一定信心,在此飲蔗汁、食蔗汁糕已是不二之選。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