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大部份香港的00後,心中有雨傘、有《逃犯條例》,唯獨沒有六四。筆者上街訪問中學生,問他們「有沒有聽說過六四」,大部份人搖頭,臉上一片茫然。大約念中二、三的,聽到筆者簡約介紹六四事件後,最後被問「大概知道事件後,對此有甚麼感覺」時,他們或不自在地望向朋友,說一句「啊,好,知道了」,或在鏡頭前客氣地回答一句「可以了解一下」。
有隱約聽說過六四的,能說出「學生示威,被中央派出士兵鎮壓」;再問下去,就回答不出是誰發起示威,訴求為何,或誰指示鎮壓。他們知道六四,源於家人的片言隻語;要遇上能清楚闡述事件經過並發表意見的高中生,則要碰碰運氣,十人也不能遇上一兩個。能有力地抒發心中所想的,幾天街訪中只遇到三位學生。他們立場鮮明,不止從家人或學校了解,更有自己上網看當年片段。對他們來說,六四是一件值得關注並引以為鑑的歷史事件。願意發表意見的學生也非大無畏,採訪結束後也會再三確認筆者會如何保護其身份。
課堂少提及
綜合訪問結果,學生就讀的中學,6月4日會提及六四資料的寥寥可數;有學生直言,學校不會提,惟有從家人口中得悉;有時是老師一語帶過,他們需要自行上網搜尋相關片段。就連筆者中學修讀歷史的同學,課堂上亦未聽過老師口述六四,只能從家人口中得悉或讀報了解。
筆者對六四的最早記憶,是家人每年6月4日回家後總會帶着白蠟燭和漏斗形紙杯這一幕,數年後,筆者自行了解六四事件,亦隨家人前赴維園集會。筆者向同齡朋友問及對六四的感覺,他們楞了一下,無所謂的點着頭說:「沒有太大感覺」。處境不同,社會狀況不同,他們不能理解這件事情與自己的關係,當然就不能將自己代入當時學生的角色。00後對六四的接觸太少,正如平常人難以為百年前的歷史人物激動,他們沒法為已過去30年的事感同身受,合乎情理。
記者︰石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年級學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有隱約聽說過六四的,能說出「學生示威,被中央派出士兵鎮壓」;再問下去,就回答不出是誰發起示威,訴求為何,或誰指示鎮壓。他們知道六四,源於家人的片言隻語;要遇上能清楚闡述事件經過並發表意見的高中生,則要碰碰運氣,十人也不能遇上一兩個。能有力地抒發心中所想的,幾天街訪中只遇到三位學生。他們立場鮮明,不止從家人或學校了解,更有自己上網看當年片段。對他們來說,六四是一件值得關注並引以為鑑的歷史事件。願意發表意見的學生也非大無畏,採訪結束後也會再三確認筆者會如何保護其身份。
課堂少提及
綜合訪問結果,學生就讀的中學,6月4日會提及六四資料的寥寥可數;有學生直言,學校不會提,惟有從家人口中得悉;有時是老師一語帶過,他們需要自行上網搜尋相關片段。就連筆者中學修讀歷史的同學,課堂上亦未聽過老師口述六四,只能從家人口中得悉或讀報了解。
筆者對六四的最早記憶,是家人每年6月4日回家後總會帶着白蠟燭和漏斗形紙杯這一幕,數年後,筆者自行了解六四事件,亦隨家人前赴維園集會。筆者向同齡朋友問及對六四的感覺,他們楞了一下,無所謂的點着頭說:「沒有太大感覺」。處境不同,社會狀況不同,他們不能理解這件事情與自己的關係,當然就不能將自己代入當時學生的角色。00後對六四的接觸太少,正如平常人難以為百年前的歷史人物激動,他們沒法為已過去30年的事感同身受,合乎情理。
記者︰石滬(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一年級學生)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