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提起六四,一般大眾記得叱咤風雲的學運領袖,有關八九民運的小人物──因在街頭喊口號而入獄、因路見不平而燒軍車,或是僅僅因為幾分鐘的反抗,換來十多年牢獄甚至是死緩的,坊間關注卻鮮有。《蘋果》記者走訪多地,聆聽這些在歷史上失語的底層六四人物。
「政治流浪者」張京生:我比坐牢還孤單
湖南老民運人士張京生先後坐過兩次牢,民主牆運動時期辦民刊一次,1989年民運又一次,牢獄生活長達15年。出獄後淡出民運圈子,與親友鮮有來往,他坦言「比坐牢還孤單,牢友還有點共同語言,互相有點同情」。獨居、孤苦,一生幾一無所得,莫非是中國社會下追求民主之路的祭品?
車輛在城郊公路上顛簸而過,不過只是20分鐘,窗外的風景便從繁華市區轉換成另一番景象:一片片低矮的平房、稀稀落落的人流。67歲的張京生穿着一件稍顯陳舊的灰色大衣,腳穿一雙解放鞋,彷彿與周遭一切格格不入。還未走到他所住的片區,便已遠遠地看到社區警務站。「我現在比較低調,也沒怎麼參與活動,他們(公安)只是偶爾會來看看我」,張京生的聲音雖雄厚,說起話來不慍不火。
製魏京生特刊 「走上不歸路」
出生於北京、八歲起遷到長沙的張京生,自小在父母影響下對共產黨深信不疑,後來因參與政治而繫獄兩次,他形容自己是「走上民主不歸路」。他原本在長沙市新中機械廠做工人,直到1978年,他於廠裏被要求在「四人幫」和華國鋒之間做表態時,不小心說了一句真心話,人生走向轉折。「我說我搞不太清楚,到底是誰對誰錯」,結果陸續被公安找談話、寫檢討,甚至逐個車間、全廠批鬥,「遭到這種打擊之後,心比較灰了。我就是社會一個奴隸,現在就是慢慢覺醒以後,有了言論自由、民主這種要求」。
藉一台紅燈牌收音機收聽美國之音,加上1970年代後期西單民主牆運動的影響,張京生一個人在長沙辦起民刊,取名《流浪者》。顧名思義,流浪者沒有家,就正如他被共產黨所拋棄、卻又無法在社會上有組黨的自由,因而成為政治上的流浪者。1979年,魏京生因批評鄧小平被判囚15年,張於是將魏在庭上5,700字的辯護辭印成特刊,在長沙市街頭派發。「當時引起很大哄動,使得五一路(長沙市一條道路)交通都堵塞了,當時公安局對我很不滿,之後我再去那裏派發,公安便很快派摩托車來抓我」。
魏京生之後,中央1981年初下發「九號文件」,要求打擊由學生或工人組織的非法刊物,全國各地有上千人被拘審、逮捕,張京生不例外入獄四年。而1989年學運席捲全國,張加入長沙的工自聯、絕食團,又跟隨湖南學生走上街頭,誓要「與李鵬政府血戰到底」,然後換來11年牢獄,2000年獲釋。
義無反顧投身政治運動,張京生與父母的關係陷入寒冬。被捕初期,張父因在派出所規勸兒子認罪不果,向家人下探監禁令,不准送東西給他。張曾經在一篇文章裏寫道:「在看守所,我才知道甚麼是熱,甚麼是寒,甚麼是春夏秋冬,甚麼是飢寒交迫的奴隸,甚麼是失去親人的痛苦。為了人民不再做奴隸,我們必須付出坐牢的代價。」
但出獄後的日子,卻是張京生始料未及的痛苦,「我感到頭皮發麻,我已經無法思維了。我當時(第一次釋放時)已經三十多歲了,還要靠父母養活我,人生徹底絕望了」。張父張母一直盼望兒子找到人生出路,但去世前未如願,「我可以說是沒有照顧他們,我母親最後死的時候,都沒有看到我有一個好的結果」。
每月僅獲450元人幣 與社會脫軌
在父母幫助下,他曾在一家工廠裏打雜四年,每個月只有40元(人民幣,下同)工資,即使後來開小店賣香煙,但也根本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到餐館吃飯點不起菜,他就只買一碗飯,着老闆送點小菜。「等了半天他沒有給我送菜,我就找他要,他就送了一點。第二次再去就被趕出去,他說『你只買飯、不買菜不行呀』,就鬧了這樣一個笑話」。
環顧張京生現居的小平房,四處堆放着賣不掉的香煙雜物,天花板結滿蜘蛛網,廚爐裏有千年油垢。出獄後淡出民運圈,逢年過節也絕少與兄弟姐妹來往,在社交情感上豈不也是流浪者?拍攝期間附近鄰居大媽不時在門口張望,都在議論「為甚麼來找他」、「他有甚麼好拍的」……他與社區的距離或是咫尺,也是天涯,「我在這裏比坐牢還孤單,牢友雖然不能接受我的政治觀念,但日常生活還有點共同語言,互相有點同情」。
幾年前,有民運朋友為他裝電腦、教他翻牆,讓他看美國之音等外媒,但他仍然以「脫離正常軌道」形容自己,「我到現在都感到落後於這個社會,雖然是可以使用電腦,但在生活上我很難自立,共產黨給我一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只有450元,我還因從事一點小買賣,就減少100多塊錢……」他的聲音依然清亮有力,撐起他嘴下那些無奈與痛苦,「活過一天算一天……」。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政治流浪者」張京生:我比坐牢還孤單
湖南老民運人士張京生先後坐過兩次牢,民主牆運動時期辦民刊一次,1989年民運又一次,牢獄生活長達15年。出獄後淡出民運圈子,與親友鮮有來往,他坦言「比坐牢還孤單,牢友還有點共同語言,互相有點同情」。獨居、孤苦,一生幾一無所得,莫非是中國社會下追求民主之路的祭品?
車輛在城郊公路上顛簸而過,不過只是20分鐘,窗外的風景便從繁華市區轉換成另一番景象:一片片低矮的平房、稀稀落落的人流。67歲的張京生穿着一件稍顯陳舊的灰色大衣,腳穿一雙解放鞋,彷彿與周遭一切格格不入。還未走到他所住的片區,便已遠遠地看到社區警務站。「我現在比較低調,也沒怎麼參與活動,他們(公安)只是偶爾會來看看我」,張京生的聲音雖雄厚,說起話來不慍不火。
製魏京生特刊 「走上不歸路」
出生於北京、八歲起遷到長沙的張京生,自小在父母影響下對共產黨深信不疑,後來因參與政治而繫獄兩次,他形容自己是「走上民主不歸路」。他原本在長沙市新中機械廠做工人,直到1978年,他於廠裏被要求在「四人幫」和華國鋒之間做表態時,不小心說了一句真心話,人生走向轉折。「我說我搞不太清楚,到底是誰對誰錯」,結果陸續被公安找談話、寫檢討,甚至逐個車間、全廠批鬥,「遭到這種打擊之後,心比較灰了。我就是社會一個奴隸,現在就是慢慢覺醒以後,有了言論自由、民主這種要求」。
藉一台紅燈牌收音機收聽美國之音,加上1970年代後期西單民主牆運動的影響,張京生一個人在長沙辦起民刊,取名《流浪者》。顧名思義,流浪者沒有家,就正如他被共產黨所拋棄、卻又無法在社會上有組黨的自由,因而成為政治上的流浪者。1979年,魏京生因批評鄧小平被判囚15年,張於是將魏在庭上5,700字的辯護辭印成特刊,在長沙市街頭派發。「當時引起很大哄動,使得五一路(長沙市一條道路)交通都堵塞了,當時公安局對我很不滿,之後我再去那裏派發,公安便很快派摩托車來抓我」。
魏京生之後,中央1981年初下發「九號文件」,要求打擊由學生或工人組織的非法刊物,全國各地有上千人被拘審、逮捕,張京生不例外入獄四年。而1989年學運席捲全國,張加入長沙的工自聯、絕食團,又跟隨湖南學生走上街頭,誓要「與李鵬政府血戰到底」,然後換來11年牢獄,2000年獲釋。
義無反顧投身政治運動,張京生與父母的關係陷入寒冬。被捕初期,張父因在派出所規勸兒子認罪不果,向家人下探監禁令,不准送東西給他。張曾經在一篇文章裏寫道:「在看守所,我才知道甚麼是熱,甚麼是寒,甚麼是春夏秋冬,甚麼是飢寒交迫的奴隸,甚麼是失去親人的痛苦。為了人民不再做奴隸,我們必須付出坐牢的代價。」
但出獄後的日子,卻是張京生始料未及的痛苦,「我感到頭皮發麻,我已經無法思維了。我當時(第一次釋放時)已經三十多歲了,還要靠父母養活我,人生徹底絕望了」。張父張母一直盼望兒子找到人生出路,但去世前未如願,「我可以說是沒有照顧他們,我母親最後死的時候,都沒有看到我有一個好的結果」。
每月僅獲450元人幣 與社會脫軌
在父母幫助下,他曾在一家工廠裏打雜四年,每個月只有40元(人民幣,下同)工資,即使後來開小店賣香煙,但也根本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到餐館吃飯點不起菜,他就只買一碗飯,着老闆送點小菜。「等了半天他沒有給我送菜,我就找他要,他就送了一點。第二次再去就被趕出去,他說『你只買飯、不買菜不行呀』,就鬧了這樣一個笑話」。
環顧張京生現居的小平房,四處堆放着賣不掉的香煙雜物,天花板結滿蜘蛛網,廚爐裏有千年油垢。出獄後淡出民運圈,逢年過節也絕少與兄弟姐妹來往,在社交情感上豈不也是流浪者?拍攝期間附近鄰居大媽不時在門口張望,都在議論「為甚麼來找他」、「他有甚麼好拍的」……他與社區的距離或是咫尺,也是天涯,「我在這裏比坐牢還孤單,牢友雖然不能接受我的政治觀念,但日常生活還有點共同語言,互相有點同情」。
幾年前,有民運朋友為他裝電腦、教他翻牆,讓他看美國之音等外媒,但他仍然以「脫離正常軌道」形容自己,「我到現在都感到落後於這個社會,雖然是可以使用電腦,但在生活上我很難自立,共產黨給我一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只有450元,我還因從事一點小買賣,就減少100多塊錢……」他的聲音依然清亮有力,撐起他嘴下那些無奈與痛苦,「活過一天算一天……」。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