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對於保育人士來說,面對持續且急速的重建發展與拆卸,這場戰前唐樓守衞戰如箭在弦。曾為保護同德大押聯署發言人的袁智仁,在同德一役敗北後,未有停止關心散落香港各區那些剩餘的戰前轉角唐樓。終於在2016年,香港島的另一幢戰前轉角唐樓又響起警號。當時,他的朋友在灣仔路過,發現有87年歷史的史釗域道6號有清拆危機。整幢唐樓外牆被綠色布幔圍住,並貼上法庭清場執達令和收樓公司律師信,要求全幢樓宇清場。團隊成員於是密鑼緊鼓開展工作,以防史釗域道6號重蹈同德大押的覆轍。他們先研究唐樓的歷史和業權,再發表文章,事件成功引起媒體關注和跟進。他們再向古諮會提交報告,史釗域道6號結果被正式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業主最終回覆他們只是要復修唐樓,不打算清拆重建。
古諮會被動 保育要靠有心人
保育人士在史釗域道6號一役算是取得勝利,但袁智仁已體會到古諮會在歷史建築保育工作上的限制和不足。他發現古諮會早於2009年已把史釗域道6號列入1,444幢歷史建築物之一,並建議評為三級,但一直仍未正式確定評級。他又再自行到檔案資料館查找香港日治時期的地契同地圖,發現古諮會的研究報告錯漏百出,如搞錯了業主的名字,又忽視了該唐樓就反映香港20世紀初,華人涉足香港地產發展的歷史和社會價值,變相等於低估了其保育價值。「我們看到古諮會處於一個很被動的位置。很多時得靠民間有心人,才知道建築物有何獨特性和歷史價值。甚至有古諮會成員跟我說,如果我不通報,他們都不知道該唐樓可能將要被清拆。」
而就算民間保育組織成功爭取古諮會就歷史建築確認評級,可能對捍衞建築而言亦是於事無補。即使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也不會享有法定保護。誠然,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發展局局長有權宣佈一項物業為「暫定古蹟」或「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或能得到局長青睞,得到升級的機會,但《條例》同時容許物業擁有人就其宣佈提出反對。以何東花園為例,當它被宣佈成為「暫定古蹟」後,其業主激烈反對,最終政府還是得撤回宣佈,建築終逃不過拆卸的厄運。
就此,古諮會主席蘇彰德認為評級制度仍能發揮一定作用:「當建築物得到評級後,他們就有一個名份,可以令業主看到建築物本身的價值。」他指在近十年,經古諮會評級後再與業主商討,全幢或部份保留的成功個案共有24個建築物。但袁智仁仍然悲觀:「在香港推動保育最大的困難,在於現在的評級制度沒有法律效力,爭取了評級又如何?香港保育是很靠業主有良心。但在香港這個以地產發展為主的社會,要求業主有良心,基本上就像等求神蹟一樣。」
曾參與多項保育建築工作如藍屋和舊大埔警署等個案的吳韻怡亦認為,當業主有保育舊建築與否的選擇權時,他們往往都較傾向直接大規模拆卸重建。「業主如果選擇保育,可能要用很多錢做維修、活化,他們不知這樣將來會否能達到收支平衡。然後往往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就是全幢拆卸重建。」在發展至上的香港,因為未能系統地量化保育舊建築所帶來的價值,保育常被政府和發展商視為是蝕錢的玩意兒;但乾淨利落、方便快捷的重建所帶來的可觀利潤,是可以估算的──特別是戰前轉角唐樓佔有市中心位置的地皮,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
活化大館 文化景點促進消費
吳韻怡以英國實例,說明保育舊建築長遠能提升物業價值。倫敦商業學院(London School of Commerce)數年前,比較英國一保育區內外多年內的物業價值,最後發現保育區內的物業價值高於區外。「保育區內一定要能保持到整體原來的風貌,住在區內的人都會為此而驕傲,他們都肯花錢去維修舊屋,以盡量維持區內的美麗景致。」
對堅持保育香港舊建築文物多年的袁智仁來說,保育不只為捍衞香港人身份認同和核心價值的來源;他相信從經濟效益而言,這些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其實「有利可圖」。「我們應該從整體社區的角度,多於從單一建築的賺與蝕,去看保育所帶來的利益。常說香港沒有旅遊文化景點,其實我們這些歷史建築,就是景點。像活化後的大館,某程度上都令更多人去中環消費。」他仍然記得,他第一次爬進戰前唐樓,看到真實的板間房、感受到內裏翳熱的那份震撼。之後他帶過兩次唐樓導賞團,參加者也覺新奇有趣。「如果你沒有這些舊建築,你沒有辦法保存這些故事。這些體驗是不能被摸擬的,就算你做幾多VR也沒有用。」這些獨一無二的體驗,就是舊建築文物的價值。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古諮會被動 保育要靠有心人
保育人士在史釗域道6號一役算是取得勝利,但袁智仁已體會到古諮會在歷史建築保育工作上的限制和不足。他發現古諮會早於2009年已把史釗域道6號列入1,444幢歷史建築物之一,並建議評為三級,但一直仍未正式確定評級。他又再自行到檔案資料館查找香港日治時期的地契同地圖,發現古諮會的研究報告錯漏百出,如搞錯了業主的名字,又忽視了該唐樓就反映香港20世紀初,華人涉足香港地產發展的歷史和社會價值,變相等於低估了其保育價值。「我們看到古諮會處於一個很被動的位置。很多時得靠民間有心人,才知道建築物有何獨特性和歷史價值。甚至有古諮會成員跟我說,如果我不通報,他們都不知道該唐樓可能將要被清拆。」
而就算民間保育組織成功爭取古諮會就歷史建築確認評級,可能對捍衞建築而言亦是於事無補。即使建築物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也不會享有法定保護。誠然,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發展局局長有權宣佈一項物業為「暫定古蹟」或「法定古蹟」,一級歷史建築或能得到局長青睞,得到升級的機會,但《條例》同時容許物業擁有人就其宣佈提出反對。以何東花園為例,當它被宣佈成為「暫定古蹟」後,其業主激烈反對,最終政府還是得撤回宣佈,建築終逃不過拆卸的厄運。
就此,古諮會主席蘇彰德認為評級制度仍能發揮一定作用:「當建築物得到評級後,他們就有一個名份,可以令業主看到建築物本身的價值。」他指在近十年,經古諮會評級後再與業主商討,全幢或部份保留的成功個案共有24個建築物。但袁智仁仍然悲觀:「在香港推動保育最大的困難,在於現在的評級制度沒有法律效力,爭取了評級又如何?香港保育是很靠業主有良心。但在香港這個以地產發展為主的社會,要求業主有良心,基本上就像等求神蹟一樣。」
曾參與多項保育建築工作如藍屋和舊大埔警署等個案的吳韻怡亦認為,當業主有保育舊建築與否的選擇權時,他們往往都較傾向直接大規模拆卸重建。「業主如果選擇保育,可能要用很多錢做維修、活化,他們不知這樣將來會否能達到收支平衡。然後往往最容易解決的方法,就是全幢拆卸重建。」在發展至上的香港,因為未能系統地量化保育舊建築所帶來的價值,保育常被政府和發展商視為是蝕錢的玩意兒;但乾淨利落、方便快捷的重建所帶來的可觀利潤,是可以估算的──特別是戰前轉角唐樓佔有市中心位置的地皮,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
活化大館 文化景點促進消費
吳韻怡以英國實例,說明保育舊建築長遠能提升物業價值。倫敦商業學院(London School of Commerce)數年前,比較英國一保育區內外多年內的物業價值,最後發現保育區內的物業價值高於區外。「保育區內一定要能保持到整體原來的風貌,住在區內的人都會為此而驕傲,他們都肯花錢去維修舊屋,以盡量維持區內的美麗景致。」
對堅持保育香港舊建築文物多年的袁智仁來說,保育不只為捍衞香港人身份認同和核心價值的來源;他相信從經濟效益而言,這些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其實「有利可圖」。「我們應該從整體社區的角度,多於從單一建築的賺與蝕,去看保育所帶來的利益。常說香港沒有旅遊文化景點,其實我們這些歷史建築,就是景點。像活化後的大館,某程度上都令更多人去中環消費。」他仍然記得,他第一次爬進戰前唐樓,看到真實的板間房、感受到內裏翳熱的那份震撼。之後他帶過兩次唐樓導賞團,參加者也覺新奇有趣。「如果你沒有這些舊建築,你沒有辦法保存這些故事。這些體驗是不能被摸擬的,就算你做幾多VR也沒有用。」這些獨一無二的體驗,就是舊建築文物的價值。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