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食品安全頻頻出事,令消費者盛行「不信任文化」。專家指出,這種不信任文化的形成,亦與市場競爭中的焦慮和「仇官仇富」情緒有關。
寧信學童測試 不信政府
內地近年頻頻爆出五花八門的食品安全問題,令消費者防不勝防,牛奶添加三聚氰胺、皮革蛋白和尿素,還有假煙、假酒、假雞蛋、坑渠油等,以及藥水泡大的豆芽、避孕藥餵肥的烏龜、洗衣粉炸出的油條……
由於內地食品生產商與政界、學術界關係密切,令消費者更加疑心重重。去年底,在有媒體爆出八成火鍋為「化學鍋底」後,中國烹飪協會立即闢謠,但網民並不買帳,並「人肉搜索」出協會相關負責人,發現他是某知名火鍋公司的老闆。北京一名11歲的小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食品安全測試,發現在市面隨機選擇的14種鮮蘑菇中,有13種經過漂白處理。而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辦公室則聲稱,市面97%的蘑菇未驗出漂白劑,可以安全食用。一個1100多人參加的網上調查顯示,絕大部分人相信小學生的檢測結果,只有8人相信政府部門的檢測。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認為,「不信任文化」來源於誠信的缺失,而誠信的缺失則是由於中國文化重實用價值而輕精神價值。他指出,中國近幾十年一心致富,已沒有敬畏之心,沒有自律。去年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逾九成人認為誠實守信會在不同程度上吃虧。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