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六四30年】 江澤民向戴卓爾夫人談教訓:規管示威 增加武警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04日 06:35
2019年06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

【英檔案解密】

六四事件30周年之際,各界紛紛總結當年八九學運所帶出的教訓及啟示,英國解密檔案揭露當年中共領導層對於六四血腥鎮壓的總結。當時剛剛卸任首相的戴卓爾夫人曾在1991年底私下訪華,會見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等領導人,席間江澤民談到六四給了中國兩大教訓,首先是中國需要有法律規管人民遊行示威,其次便是需要一班受訓練的防暴武警。


相關新聞:為發大財 屠城翌年英爭取放寬對華制裁

戴卓爾夫人1990年卸任首相,但翌年訪華時,負責會見戴卓爾夫人的中方官員職級相當高,分別有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總理李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榮毅仁、外長錢其琛。英國外交部遠東司戴維斯(Hugh Davies) 在檔案中解釋,由於中國政治制度容許中共元老仍有政治影響力,故中方傾向視已經卸任的外國元首猶如在位官員一樣招待。


代表英國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的戴卓爾夫人在訪華期間,話題自然離不開香港前途問題。她甫見錢其琛便問到,中共領導人鄧小平當初提出一國兩制時,為何選擇50年不變的說法。錢其琛回應時重點不放在年期,而是「不變」,認為外界不應由此認定香港50年間沒有改變(should not be taken to mean that there would be no changes in Hong Kong during that period)。


戴卓爾夫人當時沒有追問香港會有甚麼「改變」,僅表示50年的時間可以為中國提供「唞氣」空間(a breathing space),讓大陸可以改善其生活水平、收窄與香港的距離。由此看來,在戴卓爾夫人眼中,改變集中兩地經濟層面,沒有觸及政治及社會層面的改變,而變化只是大陸一方。


除了香港問題,天安門事件亦是雙方討論的問題。戴卓爾夫人會見江澤民時指出,中國只有推行民主化,才能維持社會穩定,防止天安門事件再度發生。然而,江澤民重申1989年會見戴卓爾夫人外交事務顧問柯利達時的講法,認為北京民運有意圖推翻中共政府,故稱中國當局「沒有選擇」,只能採取軍事鎮壓。他又指出,中國政府從六四事件學到兩大教訓,一是需要有法律規管遊行示威(China needed a law to govern demonstrations),二是需要一班受過訓練的防暴警察(needed trained riot police)。


由於戴卓爾夫人訪華時值蘇共保守派發動八月政變、意圖阻止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果,戴卓爾夫人會見李鵬、江澤民期間多番提到蘇共保守派政變失敗,背後有意用蘇共經驗去游說中共改革。其中一個蛛絲馬迹便是,戴卓爾夫人分別向中方面前將被軟禁中的前總理趙紫陽,與八月政變中同樣被軟禁的戈爾巴喬夫比對,表示她曾經約見過戈爾巴喬夫,故有意與趙見面。不過,李鵬當面批評這種比較(dismissed the comparision),並語帶輕蔑地說趙紫陽當時「生活得很好」。


戴卓爾夫人:坦克不能令人民屈服

另外,戴卓爾夫人多次意有所指地在中共官員面對大彈蘇共保守派的失敗。例如她會見錢其琛時直言,「在當代世界中,坦克及槍炮不能迫令人民的意志屈服」(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anks and guns could not over-power people’s aspirations),在發達的現代通訊技術,沒有國家可以埋沒人民的所見所想,由於人民意志勢不可擋,保守派的政變是不會成功的(could not succeed in the face of the over-powering will of the people)。


她又指出,新時代需要新思維及新方法,任何政府若然聲稱自己代表人民,便不能抗逆人民的決定(Those who represented themselves as speaking for the people would not be able to argue with the people’s clear decisions)。根據檔案紀錄,錢其琛聞言後一臉不爽(looked ill at ease)。


從解密檔案可見,戴卓爾夫人等西方領袖在天安門事件後嘗試利用蘇共經驗,試圖游說中共領導層進行政治改革,回應人民訴求。不過,中共高層似乎「唔係咁諗」, 集中利用法律及執法部門收緊對於公民社會的管制。


參考檔案:1991 FCO 21/4831 Mrs Thatchers Visit to China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