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義工有團火:做到走不動長青網文章

2019年06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9年06月05日 06:35
2019年06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六四30年】

【蘋果日報】這二人,三十年來風雨不改,都在六四燭光集會中擔任義工。一個理性,一個感性,由廿歲小伙子做到今天年過半百,是責任,還是偏執?二人同樣說着時至今天,早已過了想要放棄的階段,燭光集會,在義工的汗水與淚水之間,走進了第三十個年頭。


記者:梁嘉麗

相關新聞:平反六四 公義必勝

黃志強「沒法放下 怎能丟下兄弟」

黃志強跟一班兄弟把紀念碑繫上魚絲,紀念碑橫躺於地上,等待着吊臂車,但他們並沒有閒暇的時間,這邊廂處理好後,又跑到另一邊去把鐵馬搬出來,由台前開始,架起鐵馬把足球場細分為十多個部份。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不只是形容戲子,兩小時的晚會匆匆而過,義工們卻是四天前已開始預備。6月1日,我們跟着人稱強哥的黃志強走到工廠大廈,從倉中搬出了大箱小箱,七、八個義工,把所有物資以螞蟻搬家的形式,從倉搬上大貨車。


轉眼間,三十年過去,強哥說話時,嘴角綻放着歲月的細紋,同一件事情,三十年風雨不改的做,早已不只是信念,而是執念。1989年,只有24歲的他,跟普通人一樣,參加了六四遊行,然後在義工招募的回條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當在電視看見軍方清場,我情緒好激動,相信當年經歷過的任何人,都會有這個感受。」


無懼風雨 只怕熱情冷卻

緣起於年輕時的一股熱血,堅持卻是一種磨煉,強哥回憶晚會的頭十年,參加者都很傷感、情緒高漲,但隨着時日過去,人數驟跌,有幾年更跌至六萬。而他的義工工作,亦沒有太大變化,由第一天物資出倉,然後到理工大學搬民主女神像,再到維園掛橫額、建帳篷,第二天佈置維園,第三天豎立紀念碑、擺放鐵馬,第四天做糾察控制人流,每個程序早已駕輕就熟。


強哥人如其名,強壯的臂彎是在地盤工作所練成,難怪佈置會場時,無論如何酷熱、太陽如何猛烈,甚至橫風橫雨,他亦面不改容。但談到義工團隊,面容閃過一絲憂慮,「最高峯有多過400人,從前起紀念碑要用人手,不是用吊臂車。但經過這麼多年,當年一齊開始做的兄弟有些離開、移民,甚至離世」。


義工之間以兄弟相稱,強哥笑說真的比親兄弟還要親,「頭十年日日見着大家,關係很密切,就算沒有活動也會自己約出來食飯見面,是沒血緣關係的兄弟」。他的投入,不只是當義工,更是支聯會常委之一。說到這裏,禁不住問強哥的家人如何看他花了三十年光陰在義務工作上,他頓了一會,慢慢說出:「我沒有孩子,很幸運女朋友不反對,有時還會一齊幫手,她都有經歷過八九六四,所以完全理解。」


每年風雨不改地參與集會義工,強哥說最難忘就是八周年時,台上棚架倒下,「因為突如其來的氣流,掛着巨型標語大布的棚架被吹側了,晚會還有20分鐘就結束,幸好市民都很有秩序地離開,沒有做成混亂」。


經歷過滂沱大雨,維園如同澤國,又試過棚架倒塌,甚至全場沒電烏燈黑火,但都不及人們對六四熱情冷卻那般令人沮喪,強哥亦曾經反思,是否值得繼續,「我們這一輩實在沒法放下六四,怎能丟下一班共同進退的兄弟?直至還走得動,都不會放棄做義工」。


相關新聞:「民運英烈活在燭海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