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夏其龍神父說,每一個人都是時間、空間的旅行者。
神父的人生旅程,始於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的路易港。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香港重光,回復英國殖民地管治不久。神父當時只有四歲,跟隨家人去到香港。
神父的爸爸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原本在香港經營百貨小生意。因為嗅到戰爭的味道,決定舉家前往毛里裘斯,逃避戰亂。
神父在毛里裘斯出生,有九兄弟姊妹。他說:「那個時代,人力就係資本,我媽媽仲犀利,有16個兄弟姊妹。」
也許是長子的關係,當神父在初中完結,向父親提出要入小修院學習的時候,父母都不同意。問神父為何初中生經已有這個想法。他笑說:「以前小學畢業已經係秀才,有中學讀已經好叻,其他唔讀㗎嘞。」
神父在元朗屏山達德學校上小學,他還記得班房設在祠堂入面。中學在元朗官立中學就讀。神父說:「以前十幾歲,已經覺得好大個,識得諗嘢,開始諗做人為咗乜嘢緣故呢。依家大學生都好似細蚊仔咁。」
神父回憶稱,「我嗰陣時,研究孔、孟,論語咁呀。然後亦都因為領咗洗,都有睇聖經呀,對比一下孔子同耶穌。」
撰文:黎加路
攝影:董立華、袁筱儀
初中時的夏其龍,對當時的社會、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咁我見到一般人,當時好多為咗份職業,乜嘢理想都會放低。咁係為咗能夠求生。」「再諗下一步,點解咁辛苦去為咗一份職業呢?就係嗰陣時有好多負擔囉,家庭啦,同埋你個野心、想發達、有權力。於是嗰陣諗,如果可以放低所有呢啲嘢,根本可以好自由。」
講起當日作出入小修院的重要決定,神父說:「孔子、孟子講嘅嘢吸引,但係個人冇乜吸引。咁掉番轉頭,耶穌個人嘅吸引力好大,覺得佢個人嘅行為同做嘅決定……咁就決定跟佢。」
位於薄扶林道的小修院,可以說是一所有志於做神職工作、準備修讀神學人士的預備學校。神父說:「入就唔難,維持落去就難。生活好紀律化,要受得啲紀律啦。咁你同屋企差唔多斬斷㗎嘞,一個月畀兩個鐘頭屋企人探訪。仲有學拉丁文,呢一科一定要合格,好多同學就因為唔合格,就要走嘞。」
廣習不同國家語文 深入神學領域
神父在小修院四個寒暑,完成高中課程,再加一年專攻拉丁文。之後被保送到意大利羅馬修讀神學。他回憶意大利求學的日子,「響嗰度上堂,啲課本全部都係拉丁文。意大利文係簡化嘅拉丁文嚟,識拉丁文,學意大利文好容易,好多單字冇郁過。」
上世紀60年代,是歐洲學生運動的燃燒歲月。神父利用暑假的空檔,到巴黎學習法文。1970年,神父完成在羅馬的七年學習,返回香港。經過晉鐸儀式,成為神父。
訪問夏其龍神父,是在堅道的明愛中心進行。問神父掌握多少種語文?他略略數了一下,除了本身的中文,有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希臘文,還有讀希伯萊文。
神父說:「德文係響德國讀咗兩年書時學嘅。嗰陣時,我係讀哲學嘅。」那是神父回港工作數年後的70年代初,徐誠斌主教時代。神父透露,「佢係好有眼光。覺得香港呢個地方,需要一啲本地嘅神職人員,多啲學識嘅,可以組成一個強化咗嘅本土神職人員,唔係純粹主持儀軌。」神父感慨地說。「我去德國讀書係佢派我過去,但喺我讀緊書嘅時候,佢就過咗身。」
1975年完成德國學習後,夏神父沒有直接回港。他在巴黎遇上認識的意大利神父恩保德。恩神父60年代已在香港傳道。兩位年輕的神父,不約而同希望到即將解放的越南。夏神父說:「想體驗社會主義國家之下,點樣去做一個基督徒。」
二人取得進入南越的簽證,從歐洲飛抵西貢市(胡志明市)。他們到達後個多星期,西貢陷落北越政權手上。神父說他們目睹南越人逃亡的情景。入城的北越士兵,很多都是大孩子,拿着槍向屋頂射擊,好像很高興的樣子。
神父回憶稱,起初的幾個月,好像沒甚麼發生,因為「佢哋入嚟(西貢),慢慢要摸熟。」這段時間,他與恩神父在當地小團體庇護下,過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學習當地人買一些甘蔗糖漿回來,用摩打抽取白色的結晶糖,售給餐館。
沒多久,新政權要求市內所有外國人離去。夏神父只好回港,恩神父則多留數個月。
變質後的社會主義
問神父,回望過去,現在的社會主義怎麽了?神父說:「以前嘅社會主義,有國際共產,又有一個共產理想。但發展到今日,似乎都冇乜共產主義跟呢個理想做。俄羅斯唔係,中國唔係,古巴有少少啦,越南唔係,阿爾巴尼亞都唔係吖,咁依家中國特式嘅社會主義更加唔係。所以我哋嗰時睇社會主義嘅理想呢,同基督宗教初期嘅脗合,所以好奇想睇吓有啲乜嘢共通呀,從生活角度睇人生、信仰呀。」
從越南回港,神父有三年時間,兼職夜更的士司機。他說是為了延續在越南時的精神,「體驗香港社會嘅生活。」
相對於天國,夏其龍神父沒有忘記在地的公義。
從支持「88直選」,到2014年,與陳日君樞機、陳滿鴻神父組成的天主教「政改三人組」,一如既往,向不公義發聲。
80年代,神父可以說是香港天主教的發言者。他奉職傳播處,主管《公教報》的工作。為此,神父前赴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傳播碩士課程。其後代表天主教區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着眼香港九七回歸的問題。
1989年6月4日,北京鎮壓學生運動慘劇,改變了不少香港人的人生軌迹,夏其龍神父也不例外。
神父當時應邀加入「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他回憶稱:「六四,學生用一個非暴力嘅方式,去尋找正義、真理,同埋一個和平嘅國家。」
神父在支聯會的任務,是與麥海華編輯一套四本的《89中港民運專輯》,包括1989年4月至6月報章的頭版及重要新聞,如《文匯報》的「痛心疾首」「開天窗」社論。以及一千多個聲援及聲討的廣告。
神父幽默地說:「耐不耐,就有人搵番啲名人當時點樣登呢啲廣告㗎嘞。」對於這個專輯的成果,神父認為,「自己都覺得當時可以做到呢個工作,非常之自豪嘅。」最令他感動的是,「曾經有三十幾位義工,當時佢哋落咗班之後,就工作到凌晨,有十日咁耐呢。最後三日,佢哋直情係通宵,咁先至趕得出呢套書。神父感慨地說:「當時嘅香港人,大家都願意付出同犧牲,為咗乜?就係為咗呢啲已經死難嘅同胞、為咗一啲佢哋未能達到嘅理想、為咗香港嘅將來,中國嘅將來;我諗全部交錯埋一齊,令到香港人願意為呢份工作付出。」
誰大誰惡誰正確?
六四事件之後,因教會的安排,夏神父調離傳播處,出任檔案處主管。媒體在相當長的時間,沒有了夏其龍神父的「聲氣」。神父解釋稱,「因為我唔再做傳播處嘅時候,就變咗我冇一個咁嘅身份,以前做開發言人,咁再出嚟,係唔係代表教會發言呀?咁就變咗唔係幾方便囉。」
在堅道明愛中心的天主教檔案處,保存着數百年來,天主教在亞洲及香港傳教的文獻。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上天很早以前,已經將檔案處的鎖匙交給了夏神父,等待他到那裏去,完成一個任務。
館內的文獻,大部份都是用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以及其他歐洲語文寫成。要開啟這些歷史檔案的大門,需要用上不同語言的鎖匙,而夏其龍神父的身上,剛好有一串這樣的鎖匙。
神父花了頭五年的時間,在香港大學冼玉儀教授的指導下,根據香港教區檔案處、羅馬教廷傳信部,以及歐洲修會的大量文獻,完成了關於香港天主教傳教史的博士論文的寫作。
15年後的2014年,這份以英文寫成的論文,繙譯成中文,成為《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一書的由來。被譽為填補了香港天主教教會歷史分析空隙的成果。
神父用了「禍兮福所倚」去形容這段經歷。
夏神父現為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及教授歐洲中世紀歷史。他喜歡組織學員到現場,體會不同的歷史時空,以擴闊胸襟。
追求公義的夏其龍神父說:「人類歷史一向都靠強權同武力,邊個夠惡,夠大力,就搶到啲嘢,直到今天都冇乜點改。喺武力同武力、强權同強權之間,有小小嘅空間,就發揮人類所謂文明嘅做法,其實其他時間都好暴力。」
神父深信,惟有理想及信仰,才可以面對這種悲慘的局面。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神父的人生旅程,始於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的路易港。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香港重光,回復英國殖民地管治不久。神父當時只有四歲,跟隨家人去到香港。
神父的爸爸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原本在香港經營百貨小生意。因為嗅到戰爭的味道,決定舉家前往毛里裘斯,逃避戰亂。
神父在毛里裘斯出生,有九兄弟姊妹。他說:「那個時代,人力就係資本,我媽媽仲犀利,有16個兄弟姊妹。」
也許是長子的關係,當神父在初中完結,向父親提出要入小修院學習的時候,父母都不同意。問神父為何初中生經已有這個想法。他笑說:「以前小學畢業已經係秀才,有中學讀已經好叻,其他唔讀㗎嘞。」
神父在元朗屏山達德學校上小學,他還記得班房設在祠堂入面。中學在元朗官立中學就讀。神父說:「以前十幾歲,已經覺得好大個,識得諗嘢,開始諗做人為咗乜嘢緣故呢。依家大學生都好似細蚊仔咁。」
神父回憶稱,「我嗰陣時,研究孔、孟,論語咁呀。然後亦都因為領咗洗,都有睇聖經呀,對比一下孔子同耶穌。」
撰文:黎加路
攝影:董立華、袁筱儀
初中時的夏其龍,對當時的社會、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咁我見到一般人,當時好多為咗份職業,乜嘢理想都會放低。咁係為咗能夠求生。」「再諗下一步,點解咁辛苦去為咗一份職業呢?就係嗰陣時有好多負擔囉,家庭啦,同埋你個野心、想發達、有權力。於是嗰陣諗,如果可以放低所有呢啲嘢,根本可以好自由。」
講起當日作出入小修院的重要決定,神父說:「孔子、孟子講嘅嘢吸引,但係個人冇乜吸引。咁掉番轉頭,耶穌個人嘅吸引力好大,覺得佢個人嘅行為同做嘅決定……咁就決定跟佢。」
位於薄扶林道的小修院,可以說是一所有志於做神職工作、準備修讀神學人士的預備學校。神父說:「入就唔難,維持落去就難。生活好紀律化,要受得啲紀律啦。咁你同屋企差唔多斬斷㗎嘞,一個月畀兩個鐘頭屋企人探訪。仲有學拉丁文,呢一科一定要合格,好多同學就因為唔合格,就要走嘞。」
廣習不同國家語文 深入神學領域
神父在小修院四個寒暑,完成高中課程,再加一年專攻拉丁文。之後被保送到意大利羅馬修讀神學。他回憶意大利求學的日子,「響嗰度上堂,啲課本全部都係拉丁文。意大利文係簡化嘅拉丁文嚟,識拉丁文,學意大利文好容易,好多單字冇郁過。」
上世紀60年代,是歐洲學生運動的燃燒歲月。神父利用暑假的空檔,到巴黎學習法文。1970年,神父完成在羅馬的七年學習,返回香港。經過晉鐸儀式,成為神父。
訪問夏其龍神父,是在堅道的明愛中心進行。問神父掌握多少種語文?他略略數了一下,除了本身的中文,有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希臘文,還有讀希伯萊文。
神父說:「德文係響德國讀咗兩年書時學嘅。嗰陣時,我係讀哲學嘅。」那是神父回港工作數年後的70年代初,徐誠斌主教時代。神父透露,「佢係好有眼光。覺得香港呢個地方,需要一啲本地嘅神職人員,多啲學識嘅,可以組成一個強化咗嘅本土神職人員,唔係純粹主持儀軌。」神父感慨地說。「我去德國讀書係佢派我過去,但喺我讀緊書嘅時候,佢就過咗身。」
1975年完成德國學習後,夏神父沒有直接回港。他在巴黎遇上認識的意大利神父恩保德。恩神父60年代已在香港傳道。兩位年輕的神父,不約而同希望到即將解放的越南。夏神父說:「想體驗社會主義國家之下,點樣去做一個基督徒。」
二人取得進入南越的簽證,從歐洲飛抵西貢市(胡志明市)。他們到達後個多星期,西貢陷落北越政權手上。神父說他們目睹南越人逃亡的情景。入城的北越士兵,很多都是大孩子,拿着槍向屋頂射擊,好像很高興的樣子。
神父回憶稱,起初的幾個月,好像沒甚麼發生,因為「佢哋入嚟(西貢),慢慢要摸熟。」這段時間,他與恩神父在當地小團體庇護下,過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學習當地人買一些甘蔗糖漿回來,用摩打抽取白色的結晶糖,售給餐館。
沒多久,新政權要求市內所有外國人離去。夏神父只好回港,恩神父則多留數個月。
變質後的社會主義
問神父,回望過去,現在的社會主義怎麽了?神父說:「以前嘅社會主義,有國際共產,又有一個共產理想。但發展到今日,似乎都冇乜共產主義跟呢個理想做。俄羅斯唔係,中國唔係,古巴有少少啦,越南唔係,阿爾巴尼亞都唔係吖,咁依家中國特式嘅社會主義更加唔係。所以我哋嗰時睇社會主義嘅理想呢,同基督宗教初期嘅脗合,所以好奇想睇吓有啲乜嘢共通呀,從生活角度睇人生、信仰呀。」
從越南回港,神父有三年時間,兼職夜更的士司機。他說是為了延續在越南時的精神,「體驗香港社會嘅生活。」
相對於天國,夏其龍神父沒有忘記在地的公義。
從支持「88直選」,到2014年,與陳日君樞機、陳滿鴻神父組成的天主教「政改三人組」,一如既往,向不公義發聲。
80年代,神父可以說是香港天主教的發言者。他奉職傳播處,主管《公教報》的工作。為此,神父前赴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傳播碩士課程。其後代表天主教區加入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着眼香港九七回歸的問題。
1989年6月4日,北京鎮壓學生運動慘劇,改變了不少香港人的人生軌迹,夏其龍神父也不例外。
神父當時應邀加入「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他回憶稱:「六四,學生用一個非暴力嘅方式,去尋找正義、真理,同埋一個和平嘅國家。」
神父在支聯會的任務,是與麥海華編輯一套四本的《89中港民運專輯》,包括1989年4月至6月報章的頭版及重要新聞,如《文匯報》的「痛心疾首」「開天窗」社論。以及一千多個聲援及聲討的廣告。
神父幽默地說:「耐不耐,就有人搵番啲名人當時點樣登呢啲廣告㗎嘞。」對於這個專輯的成果,神父認為,「自己都覺得當時可以做到呢個工作,非常之自豪嘅。」最令他感動的是,「曾經有三十幾位義工,當時佢哋落咗班之後,就工作到凌晨,有十日咁耐呢。最後三日,佢哋直情係通宵,咁先至趕得出呢套書。神父感慨地說:「當時嘅香港人,大家都願意付出同犧牲,為咗乜?就係為咗呢啲已經死難嘅同胞、為咗一啲佢哋未能達到嘅理想、為咗香港嘅將來,中國嘅將來;我諗全部交錯埋一齊,令到香港人願意為呢份工作付出。」
誰大誰惡誰正確?
六四事件之後,因教會的安排,夏神父調離傳播處,出任檔案處主管。媒體在相當長的時間,沒有了夏其龍神父的「聲氣」。神父解釋稱,「因為我唔再做傳播處嘅時候,就變咗我冇一個咁嘅身份,以前做開發言人,咁再出嚟,係唔係代表教會發言呀?咁就變咗唔係幾方便囉。」
在堅道明愛中心的天主教檔案處,保存着數百年來,天主教在亞洲及香港傳教的文獻。也許冥冥中自有安排。上天很早以前,已經將檔案處的鎖匙交給了夏神父,等待他到那裏去,完成一個任務。
館內的文獻,大部份都是用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以及其他歐洲語文寫成。要開啟這些歷史檔案的大門,需要用上不同語言的鎖匙,而夏其龍神父的身上,剛好有一串這樣的鎖匙。
神父花了頭五年的時間,在香港大學冼玉儀教授的指導下,根據香港教區檔案處、羅馬教廷傳信部,以及歐洲修會的大量文獻,完成了關於香港天主教傳教史的博士論文的寫作。
15年後的2014年,這份以英文寫成的論文,繙譯成中文,成為《香港天主教傳教史1841-1894》一書的由來。被譽為填補了香港天主教教會歷史分析空隙的成果。
神父用了「禍兮福所倚」去形容這段經歷。
夏神父現為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及教授歐洲中世紀歷史。他喜歡組織學員到現場,體會不同的歷史時空,以擴闊胸襟。
追求公義的夏其龍神父說:「人類歷史一向都靠強權同武力,邊個夠惡,夠大力,就搶到啲嘢,直到今天都冇乜點改。喺武力同武力、强權同強權之間,有小小嘅空間,就發揮人類所謂文明嘅做法,其實其他時間都好暴力。」
神父深信,惟有理想及信仰,才可以面對這種悲慘的局面。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