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太古柏架山十八世紀末興建的吊車系統,屬本港首個載人吊車系統,負責將洋人由山腳送往山上別墅乘涼,減低水土不服的身體不適感,但當年敵不過一把風扇,最終因使用率低而停運。
據史料記載,鰂魚涌百多年前一直是太古糖廠所在地,當時有不少英兵或洋人員工赴港工作,惟由於香港天氣悶熱,加上瘟疫流行,很多洋人到港不久後便病倒,部份更客死異鄉,太古集團便想出在柏架山興建吊車系統,並在海拔532米的山上興建別墅,讓外籍員工乘吊車往返山上山下。據稱當時吊車由蒸汽機械推動,可雙向行駛,共有兩架可載六人的車卡運作,一般由早上6時開放至深夜時間。其後別墅再改建成療養院,讓患病的居港洋人可在山中靜養。1930年後風扇的興起,直接將使用率偏低的吊車系統及療養院打入冷宮,1932年後停運及拆卸,自此荒廢至今。
銅羅飛棧說法成疑
曾經有傳清末畫家吳友如在《海國叢談百圖》畫冊內描繪太古吊車系統運作,並將之稱為「銅羅飛棧」,並指吊車載人曾出事故:「一日有六西人坐此桶中,扶搖直上,及至半空,繩忽折斷,六人者,咸如鳥之飛墜。內有一人受傷。其五人者,幸各無恙云。」惟有歷史學家質疑,吊車1892年通車,吳在1893年病逝,他如何在病重前一年由上海赴香港參觀,而且畫中飛棧的外形與吊車不盡相同,雖然曾有人指清畫家或不熟悉機械運作,但專家指吳早在上海見過洋人機器,應不會畫錯,質疑吳氏所畫的飛棧乃當年渣甸別墅興建時的街景,並錯將渣甸行寫成太古糖局,引起如此誤會,至今未有確切說法。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據史料記載,鰂魚涌百多年前一直是太古糖廠所在地,當時有不少英兵或洋人員工赴港工作,惟由於香港天氣悶熱,加上瘟疫流行,很多洋人到港不久後便病倒,部份更客死異鄉,太古集團便想出在柏架山興建吊車系統,並在海拔532米的山上興建別墅,讓外籍員工乘吊車往返山上山下。據稱當時吊車由蒸汽機械推動,可雙向行駛,共有兩架可載六人的車卡運作,一般由早上6時開放至深夜時間。其後別墅再改建成療養院,讓患病的居港洋人可在山中靜養。1930年後風扇的興起,直接將使用率偏低的吊車系統及療養院打入冷宮,1932年後停運及拆卸,自此荒廢至今。
銅羅飛棧說法成疑
曾經有傳清末畫家吳友如在《海國叢談百圖》畫冊內描繪太古吊車系統運作,並將之稱為「銅羅飛棧」,並指吊車載人曾出事故:「一日有六西人坐此桶中,扶搖直上,及至半空,繩忽折斷,六人者,咸如鳥之飛墜。內有一人受傷。其五人者,幸各無恙云。」惟有歷史學家質疑,吊車1892年通車,吳在1893年病逝,他如何在病重前一年由上海赴香港參觀,而且畫中飛棧的外形與吊車不盡相同,雖然曾有人指清畫家或不熟悉機械運作,但專家指吳早在上海見過洋人機器,應不會畫錯,質疑吳氏所畫的飛棧乃當年渣甸別墅興建時的街景,並錯將渣甸行寫成太古糖局,引起如此誤會,至今未有確切說法。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